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A、B一箭雙星發射成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太原9月6日電(記者 孫彥新、顧瑞珍)“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A、B兩顆衛星6日11時25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投入使用後,將實現災害與環境的快速監測和預報,對我國的防災減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箭發射約51分鐘後,兩顆衛星與火箭相繼分離,進入預定太陽同步軌道,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隨後宣佈發射圓滿成功。

 

    9月6日11時25分,“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A、B兩顆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投入使用後,將實現災害與環境的快速監測和預報,對我國的防災減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華社記者汪永基攝

    9月6日11時25分,“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A、B兩顆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汪永基攝

    我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形勢嚴峻。而將衛星技術運用在環境監測上,具有大範圍、全天候、快速監測等其他手段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環境減災”A、B衛星是兩顆光學小衛星,經過一段時間的軌道控制後,將在繞地週期約98分鐘的同一軌道面上飛行,運行間隔49分鐘。兩星配合工作,每2天實現一次全球覆蓋。

    兩顆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東方紅衛星公司負責研製生産。A星載有2臺寬覆蓋多光譜相機、1臺超光譜成像儀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設備;B星載有2臺寬覆蓋多光譜相機、1臺紅外相機等設備,設計壽命均大於3年。

9月6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負責人在相互祝賀衛星發射成功。新華社記者汪永基攝

    有關專家介紹,“環境減災”A、B星是“環境和災害監測小衛星星座”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星座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立項進行研製,由這次發射的兩星和1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C星)組成。環境衛星能及時反映生態環境和災害發生、發展過程,對生態環境和災害發展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對災情進行快速評估,為緊急求援、災後救助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衛星地面系統由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地面站共同負責研製建設,中國科學院地面站負責衛星下行數據的接收、存檔管理和數據分發任務;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負責衛星標準數據産品的處理工作,並將處理結果提供用戶使用。衛星應用系統由國家減災委辦公室和環境保護部環境衛星中心籌備辦公室負責研製建設,並分別負責減災應用系統和環境應用系統的數據評價工作。

    用於發射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這次航天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8次飛行。

專家:災害預報能力強是我國環境衛星的最大特點

    新華社太原9月6日電(記者孫彥新、顧瑞珍)“環境減災”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白照廣6日在“環境減災”A、B衛星發射現場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這是我國首次發射專門的環境衛星,與國外最大的不同是突出強調減災功能,衛星災害監測預報能力國際領先。

    白照廣介紹説,美國和歐洲都發射了多顆專門的環境衛星,功能一般比較單一,僅執行環境監測任務。

    鋻於我國防災減災的迫切需要,“環境減災”衛星立項之初就把減災功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白照廣説,這為衛星研製提出了極大挑戰。

    “單純的環境監測對時間的尺度要求低,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相對緩慢,而減災則要求衛星快速反復監測某一地域。”白照廣説。

    因此,我國的環境衛星採取多顆衛星組網飛行的模式,實現對國土的快速重訪,目前每兩天就能實現一次全球覆蓋。

    “環境減災”A、B衛星各自裝載了兩台光學相機,相機拍攝的一張照片就可覆蓋710公里寬度,分辨率達30米。A星上裝載的超光譜成像儀,可以把譜段細分到115個,平均光譜分辨率達5納米,這意味著對地觀測可以更精細。如,看到一個藍色的屋頂時還能知道它是塑料、油漆或別的材質。B星上裝載的紅外相機,可以對火災、地震帶來的地熱等與熱量有關的災害現象進行精確觀測。這些技術指標,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白照廣説,如果再有類似今年初南方冰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這樣的重災害,“環境減災”衛星的作用就會突出顯現出來。

 
 
 相關鏈結
·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衛星因故推遲
· 我科考隊首次在北極冰區施放衛星定位低空探空儀
· 中國石油油氣輸送北斗衛星監控指揮推廣工程啟動
· 氣象局:四顆衛星加密觀測北京奧運期間風雲變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