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9月7日電 9月初的川西平原,萬畝稻田金浪翻滾,四川迎來了近10年水稻生産形勢最好的一年。在地震重災區綿竹、安縣、彭州、青川等地,災區群眾也迎來了一個來之不易的豐收年。
但是,豐收卻有豐收的煩惱。由於地震造成大量農房倒塌或成為危房,災區農民面臨著一個新難題:無處曬糧、無法儲糧。
“余震中搖晃著插秧,搶回一個豐收年。”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正是災區農民的插秧季節,災區群眾克服各種困難,生産自救,終於“搶”回了這個豐收年。
“雖然人都震暈了,但不種糧咱吃啥?總不能讓國家養一輩子吧!”綿竹市遵道鎮馬跪村40歲的村民李修貴説,“當時水田裏竟然冒出黑水來。心裏雖然害怕,但秧子還得插。我們在田裏插秧子時來了余震,人都站不穩,就那麼搖搖晃晃地插完了秧子。”
在綿竹市土門鎮羅榮村20組,40多歲的村民王耳蓉帶著記者走過一片片倒塌的農房,來到自己的稻田邊,雙手捧起沉甸甸的谷穗説:“地震後,我們是趴在水田裏,冒著余震插秧子,施肥料,除雜草。現在要收割了,最怕的是天天下雨,擔心收不回來,穀子爛在田裏。”
黑瘦的吳成福是王耳蓉所在組的組長。他説:“地震後,整整一個星期大家都是暈的,心慌意亂。我們一邊組織群眾救災,一邊號召大家趕快插秧子,錯過農時可就不得了了。還好,群眾靠著國家的糧款補助熬過這幾個月的同時,都沒閒著,秧子插下了,田間管理也跟上了,如今迎來大豐收,災區群眾不容易呀!”
“曬壩沒了,曬糧成難題”
可是這幾天,吳成福卻愁得團團轉。吳成福説:“我們20組47戶、19組60多戶群眾,房子全部垮完了,都住在自己搭的簡易過渡房裏。以前都有個水泥院子作曬壩,地震後全組一寸曬壩都沒有了。”
吳成福説,他家2.9畝田全部種上了水稻,今年能收兩三千斤穀子,需要一大片曬壩才行。“我們準備組織群眾買塑料布回來曬穀子,但是現在大家都在籌錢蓋永久性住房,拿出這點錢都困難。”
綿竹市農辦主任廖紀華表示,綿竹市作為全國優質水稻生産基地,17個鄉鎮的30多萬名農民共種植水稻38萬多畝,是重災區中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因村民房屋絕大部分倒塌,所以大春稻穀收割後的晾曬問題也最突出。
青川縣也是汶川地震中四川10個重災區縣之一。記者9月初在青川縣竹園、黃坪、白家等鄉鎮看到,田野裏的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長勢良好,部分已經成熟,豐收在望。然而,由於青川縣平地少,加之地震造成大批房屋倒塌,帳篷、活動板房、農民自建過渡安置房及永久性住房重建等又佔用了大量平地,部分地方農民秋收後也面臨著曬糧難的問題。
9月4日上午,記者在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看到,40歲的村民王雲先原來在山坡上的三間土木結構房屋完全垮塌,他正在山坡下的公路邊為新房打地基。王雲先説:“我們這裡水田很少,秋季作物主要是玉米、紅苕等。眼看就要收了,可收下來也沒地方曬糧,我住的過渡房也存不下。”棗樹村棗樹壩組組長石光華告訴記者,現在村裏幾乎沒有什麼空地可供老百姓曬糧。
“房子倒了,儲糧也作難”
在地震中,數百萬農村群眾不僅居住的房屋倒塌,用於儲存糧食的廂房也基本損毀殆盡。
綿竹市遵道鎮馬跪村13組村民李修貴説,他原來有2間儲糧房,地震後全部倒塌了,今年4畝田能收4000來斤穀子,如果天氣好能曬乾,就用蛇皮帶裝了,存放在已經住了5口人的3間過渡房裏,但怕受潮和遭老鼠咬。另一位48歲的村民廖明瓊説:“我家沒有存款,地震後身上只有20元。前幾天是用了國家給的每人每天10元的補助,買了一個能儲4000斤糧的彩鋼糧倉,一共花了460元。”
汶川縣糧食局倉儲管理股股長李世林説,汶川縣大部分農民種植的主要是經濟作物和蔬菜,糧食種植較少,一些收糧食多的農民採取的辦法是把多餘的糧食借給無糧或少糧的農民,來年再讓他們歸還,以避開存儲難題。
記者在安縣了解到,部分農民將曬乾的稻穀寄存在未倒房的親戚家,部分農民乾脆將稻穀直接運到糧站賣掉。綿竹市廣濟鎮中村8組村民張儀雲説:“我們村共12個組,地震後一大半村民沒有曬壩了,村民自己用來收割水稻的‘拌桶’也大都砸爛了。我們盼望糧食部門能多收購點我們的濕糧,我們自己沒地方存這麼多穀子。”
綿竹市糧食局局長吳學述説:“因為70%至80%的農戶都有晾曬和儲存困難,所以我們正在加固糧倉,考慮代農民儲糧。但沿山區的8個鄉鎮糧管所全部倒塌,只有多花成本派貨車去各村各組拉回市糧食局倉庫。”
吳學述還擔憂地説:“我們每年要收2萬至3萬噸稻穀,而現在我們烘乾能力每天只有兩三百噸,今年如果農民交來的大量是濕糧,我們也只有‘抓瞎’了。”
一些災區的幹部群眾希望,周邊災情較輕的地方能伸出援手,利用各種方法幫助重災區農民儲糧。有關政府部門也應該想辦法幫助農民添置一些竹編曬席和小型彩鋼儲糧倉,並對當地糧食企業進行適當補助,以增強企業就地消化能力。(參與采寫記者苑堅、楊三軍、劉大江、劉海、侯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