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師恩難忘 師德永存"——獻給第二十四個教師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評論員:師恩難忘 師德永存——獻給第二十四個教師節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新華社評論員)總有一些事令人難忘,總有一些人令人敬仰。新中國第二十四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汶川大地震中那些捨生忘死保護學生的老師形象,再一次映入我們腦海,讓這個教師節變得不同尋常。

    100多天前,一場空前的地震災害,讓2008年5月成為中國13億人民心中永遠的痛。但正如溫家寶總理9月1日參加北川中學臨時學校開學典禮時所説:“一個民族的災難總會由民族的進步來補償。”汶川大地震激發出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讓中華兒女的心空前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抗震救災中涌現出來的英雄壯舉,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災難降臨的那一刻,在生死抉擇的一瞬間,我們的教師用血肉之軀擋住垮塌的鋼筋水泥塊體,把生存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學生。他們義無反顧的英雄氣概,詮釋了“為人師表”的全部含義,書寫了無私大愛,弘揚了崇高師德。從此,億萬中國人的記憶中,刻下了他們不朽的名字:譚韆鞦、張米亞、瞿萬容、張輝兵、何智霞、吳忠紅、袁文婷……從此,中華民族的英雄史冊上,增添了人民教師新的耀眼光芒。他們是全中國1400萬名老師的驕傲!

    在屬於老師們的節日裏,他們不能再享受鮮花和掌聲,但在他們護佑下活著的孩子們不會忘記他們,父老鄉親不會忘記他們,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他們!在這個屬於老師的節日裏,人們會點燃一炷炷心香,緬懷他們的事跡,傳誦崇高的師德。

    崇高的師德,源於千百年來中華文化的積澱和傳承。“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人們用這樣的詩句讚美教師們的無私奉獻;“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人們用這樣的比喻頌揚教師們的高尚情操;“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人們用這樣的標尺度量教師職業的偉大與崇高。從古至今,崇高的師德在中國教師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崇高的師德,源於波瀾壯闊新時代的歷史進步。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教師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艱苦奮鬥,執著耕耘,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中國人民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中昇華發展,成為人民教師開拓奮進的強大動力。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和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免除師範生費用、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等政策,為教育事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激勵教師們不斷創造新的業績。

    崇高的師德,源於人民教師心中的大愛。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一代代人民教師淡泊名利,安於奉獻,堅守在三尺講臺,守護著祖國和民族的未來。他們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的學識,以學生的成長進步為執著追求。無論是潤物無聲的悉心教誨,還是坦誠直言的嚴格要求,都寄託著他們的厚愛和期盼。而當災難突至,學生們的生命受到威脅,他們挺身而上,用身軀和生命為學生構築起安全的血肉屏障。

    這就是我們的人民教師!我們可以用“桃李滿天下”描繪教師們的成功,但在崇高的師德面前,任何語言都難以充分表達我們心中的敬意。

    “讓教師成為社會上最受尊敬的職業,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胡錦濤總書記的號召,既體現了黨中央對人民教師的親切關懷、對發展教育事業的緊迫要求,也寄託著黨和人民對弘揚崇高師德的殷切期望。

    讓教師成為社會上最受尊敬的職業,需要教師們大力弘揚崇高的師德,弘揚無私奉獻的職業精神。教師節來臨前夕,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出臺,對教師的責任、義務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既是對英雄教師的緬懷,更是對廣大教師的鞭策。落實好這個規範,“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時代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

    讓教師成為社會上最受尊敬的職業,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要求。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還很不平衡,教育管理還存在不少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一些地方尤其是農村和邊遠地區教師待遇還比較差。要讓教師在崗位上更好地安心工作,就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教師們的教學條件和生活條件,讓教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職業。

    讓教師成為社會上最受尊敬的職業,就要理解教師、尊重教師、關心教師、支持教師。校園和諧是社會和諧的一部分。學生家長不僅應當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應當關心老師們的工作,及時交流信息、溝通思想,使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有效銜接,形成和諧健康的教育環境,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最優化。

    教育是人類崇高的事業,教師是崇高的職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老師,每個人都受過老師的恩惠。師恩難忘!在這個意義非凡的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獻上崇高的敬意、誠摯的祝福,道一聲:“老師,您辛苦了!”

 著名教師談“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師德?”

    新華社上海9月9日電(記者劉丹、楊金志)2008年教師節前夕,教育部經廣泛徵求意見後頒布了新修訂的《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這是繼1997年以來我國首次對師德規範進行修訂。

    與舊版本相比,師德新規中增加了“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保護學生安全”“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等新條目。

    有專家認為,師德新規僅規定了師德的底線,遠非師德的終極目標。在市場經濟盛行的今天,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師德?一些教師們就此談起了他們對師德的理解。

    全國知名的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有著50餘年的從教經歷,在談到師德這一話題時,她認為最重要的是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心中沐浴陽光。

    “教師是天底下最為特殊的職業,今日的師德水準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于漪説:“教師肩膀上的擔子有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教師的工作就是將一個個不懂做人道理的孩子培養成合格的公民,這是一份‘以人育人’的工作,除了傳授知識外,更需要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對學生加以感化。”

    她解釋説,老師的追求和嚮往對學生是有著極大影響的。假如教師因為一次收受禮品而對送禮學生施以偏愛,那麼,教師喪失的不僅僅是師德,更是對學生心靈的損傷、對教師威嚴的損傷,結果只有兩種:學生對老師失去尊重和信任,或者學生學會了用功力的手段去衡量一切,“無論哪種結果都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葉瀾,自1962年任教以來,一直致力於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探索。她認為良好的師德風範必須“心中有學生”“有學生立場”。

    葉瀾説: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現出了一大批為保護學生而放棄自己生命的人民教師,正是在這一批批優秀老師的教育下,也冒出了諸如“小英雄”林浩等一批捨己救人的優秀少年兒童。

    “在信息化時代,教師的身教更重於言教。如果光傳授知識,教師教學完全可以被電腦教學代替,然而教育是潛移默化的藝術,更是精神的傳授,只有心中有學生的教師才是師德高尚的教師。”葉瀾説。

    90歲高齡的我國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從17歲開始從教,在教育園地耕耘70餘年,見證了中國教育的興衰變遷。他告訴記者,他對教育的認識總結起來三句話:“教育是事業,其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其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其生命在於創新。”

    關於師德,呂老認為最樸素的認識就是“要對學生充滿愛心”。他認為,一名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須是一個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對待每一名學生的教師。呂老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認為人的才能是有差異的,反對將學生“標準化”,鼓勵“人盡其才”。他總結了幾句話:“允許落後,鼓勵冒尖”“欲成才,先成人”“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

    呂老談起了一個例子:一次,他去聽一堂公開課。老師講得很好,課程也設計得很週密,但他覺得這堂課很失敗,他説,他看到一名學生多次舉手,但老師認為已經有了正確結論,就不讓他發言了,這是不對的。

    “老師對學生的愛心,不僅要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更要體現在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探究問題上。”呂老説:“教育是一門高深的藝術,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愛心、用高尚的師德來投入教育事業,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成功托起明天的‘太陽’。”

 
 
 相關鏈結
· 教師節前謝師恩
· 洋教師感受中國教師節
· 今年教師節主題為"學習英模教師 弘揚偉大師魂"
· 教育部就教師節有關活動安排及工作要求發出通知
· 教師節
· 陳至立:弘揚尊師重教傳統 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