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民族團結進步的盛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歷史證明:中國各民族之間合則兩利。加強民族團結,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回漢各族人民在祖國大家庭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共同闊步前進

  “六盤山高,不如黨的恩情高;黃河水長,不如軍民情誼長。我們特立此碑,昭示後代,永遠聽共産黨話,跟共産黨走,永遠和人民解放軍心連心,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這是受益於“百井扶貧”工程的寧夏南部貧困山區回漢各族人民,在固原城邊豎起的一座巨碑碑文。

  1996年,寧夏軍區某給水工程團為幫助寧夏南部貧困山區回漢群眾脫貧,在當地軍民共建活動中實施“百井扶貧”工程,經過500多天的艱苦努力,打出140眼優質井,初步解決了20萬人、200萬頭牲畜飲水問題。

  這一年,西吉縣伊斯蘭教協會代表固原地區90多萬回族穆斯林群眾致信黨中央,感謝人民解放軍為他們打出了“幸福泉”,讓他們結束了世代缺水的苦澀歷史。

  在寧夏,一批軍民共建、警寺共建點成為促進民族團結和的重要基地。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民族團結進步就是各民族平等相待,互幫互助,互學互愛,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為中華56個民族的大家庭共圖發展、共謀福祉。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之初“一窮二白”,自治區籌建過程中遇到的最突出問題是各類技術人才短缺。全國各地各族人民響應中央號召支援寧夏,一批批漢、滿等民族的領導幹部、工程技術人員、教師、醫生、文藝工作者和知識青年紛紛從各地奔赴寧夏,帶來了先進技術和文化知識,使寧夏辦起了大學,開發了煤田,建起了電站。國家還整建制地從內地遷來一批企業,結束了寧夏沒有工業的歷史。北京、天津、大連等地的100多家企業還為自治區代培了4800多名技術工人。為了發揚繁榮民族文化,國家從中央歌舞團、中國雜技團、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等單位抽調100多名各民族文藝工作者,組建了寧夏歌舞團。

  如今,這批各民族的支寧人雖已早生華發,但他們用青春的汗水培育了一朵朵民族團結之花,結出了一顆顆民族和諧之果。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各族人民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不斷鞏固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回族等少數民族也特別珍惜與漢族的團結,十分尊重和關心幫助建設寧夏的各族兄弟姐妹。50年來,漢族群眾向回族群眾教授農業耕作技術,回族群眾向漢族群眾傳授本民族經商之道。每年逢回族群眾的開齋節、古爾邦節時,漢族兄弟都前來給他們賀節;逢漢族群眾的春節等節日時,回族兄弟也前往祝賀。

  實踐證明,只有加強民族團結,才能匯集各民族的智慧,使各民族擰成一股繩,形成堅不可摧的民族之墻。

  50年來,寧夏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推進,回漢各族人民建立起“誰也離不開誰”的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自治區把每年的9月定為“民族團結月”。1983年以來,確定每5年召開一次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模範個人表彰大會,現已累計表彰先進集體650個,先進個人1934名,受到國家表彰的民族團結先進集體134個,先進個人161名,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民族團結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和根本保證。“在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中加上‘和諧’二字,熱愛和平、期盼和順、崇尚和善、追求和諧,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牟本理説。

  風正帆懸,朝氣蓬勃,好一個塞上江南!今天,寧夏又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深信,只要610多萬回漢各族人民團結奮鬥,開拓創新,一個幸福寧夏、文明寧夏、法治寧夏、和諧寧夏,一個跨越式發展的新寧夏將漸臻佳境!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