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寧夏輝煌50年:"塞上江南"總面積50年擴大兩倍多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2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銀川9月22日電(記者姜雪城)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50年裏,寧夏引黃灌區面積凈增400多萬畝,總面積比過去擴大了兩倍多。

    黃河流經寧夏境內397公里,自秦漢以來,這裡歷代鑿渠引水,發展灌溉農業,溝渠縱橫,沃野千里,形成了被譽為“塞上江南”的寧夏引黃灌區。但到解放前夕,這個古老灌區水利荒廢、農事凋敝,水田面積僅存192萬畝。

    9月18日,寧夏青銅峽市瞿靖鎮瞿靖村農民在用收割機收割水稻。目前,寧夏農機總動力已達600萬千瓦,農用拖拉機擁有量超過18萬台,聯合收割機超過2500台,全區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40%。 新華社記者 武勇 攝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以來,寧夏引黃灌區整舊建新,水利事業突飛猛進,目前干支渠總數已達3000多條,總長度7000多公里;排水溝有40條,總長度1825公里,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灌排系統,灌溉面積增至600多萬畝。

    舊時有歌謠唱道:“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山,年年種的水澆地,到頭沒有吃和穿。”如今寧夏引黃灌區溝渠縱橫,排灌通達,成了名副其實的“西部糧倉”,雖然耕地只佔寧夏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每年生産的糧食佔全區總量的近80%,農民豐衣足食。

    在繼續發展“米糧川”式富裕的同時,近年來,寧夏人轉變傳統的漫灌方式,不斷拓展黃河水用途,提高黃河水效率,正在譜寫一首首“黃河富寧夏”新曲。

    永寧縣望洪鎮的農田裏,昔日稻麥一統天下,現在僅溫棚水果種植面積就逾萬畝。西和村科技示範戶于德江指著自家的反季節紅提葡萄溫棚對記者説:“經營反季節溫棚紅提葡萄,畝均最多用500立方米水,而産出卻高達2萬多元。”

    千百年來依靠黃河自流灌排,取水方便,寧夏農民也因此養成了大水漫灌、深水淹灌的習慣,尤其是灌區農業生産結構單一,致使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僅有40%左右。而今,各級政府積極推進和倡導節水農業,一切都在悄然地變化著。

    據寧夏水利廳灌溉局統計,與引黃水量較多的1999年相比,本世紀以來寧夏年均少引黃河水近18億立方米,相當於寧夏每年可耗用黃河水量的3倍多;而同期葡萄、枸杞、設施農業、淡水漁業、優質糧食等特色優勢産業整體推進,核心區域農民人均來自特色優勢産業的純收入佔到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黃河過境水是寧夏最可依賴的水源,過去每年耗用的水量絕大多數流進了農田裏。新世紀,寧夏啟動水權轉換試點工作,在不突破國家用水指標的前提下,把農業灌溉節約下來的水量指標用於其新增用水需求,讓農業水向工業有序流動。

    經測算,目前寧夏引黃灌區農業用水效益每立方米不到1元,而用於工業每立方米可達57.9元。正在試點的工業項目實現轉換水量,在現有條件下將新增經濟效益30億元;到2010年預期水權轉換目標全部實現,産生的經濟效益將超過180億元,比寧夏去年工業增加值的一半還多。

    寧夏靈武市白芨灘林場職工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的沙丘上扎草方格(2007年10月19日攝)。 退耕還林、封山禁牧、防沙治沙、生態移民,寧夏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使全區森林覆蓋率不斷擴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塞上江南風景異”的新景象日漸展現在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王鵬攝

    “過去寧夏引黃開發灌溉農業,解決了吃糧問題,如今煤水結合,可望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寧夏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袁進琳説,從某種意義上講,西北地區缺水是由於資源配置不合理,促使水資源從低效益産業向高效益産業流動,轉換水權是一條有效途徑。  

 
 
 相關鏈結
· 治理速度大於擴展速度 寧夏土地沙化歷史性逆轉
· 寧夏50年發展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光輝實踐
· 寧夏率先在全國破解農村信息服務最後一公里難題
· 寧夏回族在校生比例37.55%高於回族人口自然比例
· 寧夏發展教育事業紀實:讓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 寧夏輝煌50年:寧夏農民迎來醫療保障新時代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