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總設計師陸晉榮:發射場4大改造確保神七發射成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22日   來源:新華社

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陸晉榮:發射場4大改造確保神七發射成功

    新華社酒泉9月22日電(記者 徐壯志、李宣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陸晉榮22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針對神七任務的特點,發射場系統進行了4個方面的較大改造,以進一步提高發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陸晉榮説,與前幾次任務相比,這次發射場的技術狀態變化不是很大。發射場系統將提高神七發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作為重中之重進行了技術和訓練方面的改進。

    一是對火箭燃料推進劑加注系統的流量計進行更新,並增加了可以提供相互驗證功能的備份流量計,既確保燃料加注的穩定和精確性,又提高了加注的速度。

    二是對老化的地面輔助設備進行了改造。載人航天發射工位建成已有10年時間,一些設備出現了老化現象。原來使用的吊車控制只有兩個控制擋位,操作起來難度很大,這次更換為變頻吊車,使用更加方面。

    三是發射模擬訓練投入使用。以模擬化的手段,實現發射場全系統、全流程、全人員的綜合訓練,有效提高了參加航天發射人員的技術水平。

    四是更加重視對可能出現問題的預控。對關鍵設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進行了全面的量化評估,使操作人員對設備的工作技能、狀態、風險做到心中有數,相應的保障措施和應急措施能夠提前準備,確保任務萬無一失。

發射場總指揮崔吉俊:有信心有能力完成神七發射

    新華社酒泉9月22日電(記者 徐壯志、李宣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崔吉俊22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正在為神舟七號飛船的發射進行最後準備,有信心有能力圓滿完成發射任務。”

    崔吉俊説,發射場系統在神七任務的準備和發射中承擔著重要的任務,目前在發射場工作的系統包括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首區測控通信系統和副著陸場系統。

    崔吉俊介紹,自從神舟七號任務準備以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要完成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精心抓思想準備。發射中心多次召開領導幹部、科技幹部動員大會,持續開展職能使命和戰鬥精神教育,加強法規制度宣傳和作風素質養成,築牢攻堅決勝的思想準備。

    二是精心抓參試隊伍準備。共完成了6000多名參試人員的定崗、定位、定職,包括發射中心一線科技人員、勤務支援人員和各類保障人員;分層次分階段推進各項訓練工作,進行了基礎訓練、技能訓練和聯合訓練,以使所有人員適應神七任務的需要。

    三是精心抓技術準備。進行了40多項地面設備的可靠性改造和新研,消除地面設備缺陷385個,制訂風險預控措施239項,完成1012份試驗文書的編制和完善,以及27個參試軟體的測試和維護。地面設備的改造包括火箭推進劑系統的改造、發射場重要建築廠房的密封系統完善、航天員逃逸滑帶的更換、發射場水暖電系統的更新改造等。目前,各系統狀態良好,參試能力進一步提升。

    四是精心抓管理準備。發射中心全面推行嚴格的質量管理技術標準,建立了符合科研試驗管理要求的標準,融合現代管理模式,形成了更加嚴格規範的管理體系。

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陸晉榮:我國發射場技術躋身國際一流

    新華社酒泉9月22日電(記者 鞏琳萌、李宣良、林建楊)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陸晉榮22日表示,我國載人航天發射場與國外知名的發射場在技術水平上是相當的。

    陸晉榮説,我國載人航天發射場所使用的設施,如垂直總裝廠房等,其規模和功能都不亞於國外同類型設施。發射場所採取的“三垂一遠”測試發射模式,也與當今世界的潮流一致。

    陸晉榮表示,我國載人航天發射場在火箭推進劑加注方面已達到很高水平,基本目標是“滴液不漏”,即在整個加注過程中一滴燃料都不遺漏,全部準確無誤地加注到火箭中。在氣暖、供電、運輸、吊裝等保障項目方面,我國載人航天發射場所採用的設施、技術以及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也都達到較高水準。

    組建於1958年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組建最早、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綜合性航天發射中心,世界大型航天發射場之一,迄今為止已成功發射41顆衛星、6艘神舟號飛船和750余枚火箭。

神舟七號飛船海上測控有3大挑戰

    新華社遠望六號船9月22日電(記者 梅世雄)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主任簡仕龍22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承擔任務的全局看,神舟七號飛船海上測控有3大挑戰,即三大、三新、三多。

    簡仕龍説,三大,即參試規模大、狀態變化大、實施難度大。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5艘測量船同時參加任務,是中國航天遠洋測控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行動,對計劃安排、組織指揮、技術準備、資源配置、保障條件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這次神舟七號飛船技術狀態變化很大,新增和更改産品多達220余項,特別是首次搭乘3名航天員並實施出艙活動,巨大的‘在軌出艙’風險對海上測控通信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以前任務相比,實施難度更為艱巨。”簡仕龍説。

    “三新,即任務海域新、設備狀態新、參試人員新。”

    簡仕龍説。

    簡仕龍指出,為滿足出艙活動海上測控任務需要,我們由以往的4船方案調整為5船方案,其中4艘船均布在太平洋,而且遠望五號、遠望六號的試驗海域均為新海域,處於太平洋北半球氣象海況複雜的中、高緯度海區。遠望三號船經中修技術改造後首次參加飛船任務,2艘新測量船也是首次執行神舟任務,其中遠望三號、五號、六號船USB和遠望五號船脈衝雷達為新研製或改造後首次參加飛船任務,並且中心機使用新研製的海上測控軟體參試。從神六任務到神七任務間隔將近3年時間,整個測量船隊崗位人員調整變化較大,尤其是2艘新測量船技術隊伍普遍年輕,新崗位人員比例高,執行試驗任務的經驗比較欠缺。

    簡仕龍説,三多,即承擔關鍵任務多、氣象海況複雜因素多、設備單點失效環節多。

    簡仕龍指出,神七任務中,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除承擔與以往飛船任務相同的太陽帆板展開、變軌、軌道維持、返回制動等關鍵控制任務外,還要為航天員出艙前後軌道艙泄壓、復壓等事件提供測控支持並監視出艙活動過程。

    簡仕龍説,神七任務測量船任務海域、航線的氣象海況複雜,特別是任務實施時間安排在9月25日至30日,這個季節南半球咆哮西風帶的惡劣海況將給遠望號船在南緯度地區執行任務增加風險。遠望一號、二號船服役已近30年,超期服役和老化不穩定設備多、單點失效環節多,加之這次任務參試人員多、戰線長,對人員指揮操作水平、身心素質、應變能力,對設備穩定性、可靠性以及方案預案的完備性、可行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千項應急預案將確保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海上測控任務順利完成

    新華社遠望三號9月22日電(王玉山、陶正齊)隨同遠望三號船出海的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黨委書記丁興農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的5艘遠望號測量船,已制訂出數千項應急預案,以確保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海上測控任務順利完成。

    丁興農介紹説,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海上測控由以往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變為5艘,航天員增加出艙活動;三大洋由於受到不同的災害性天氣影響,測控海域變得更為複雜,均易出現風速9級以上、涌浪高4米以上的危害性海況,同時在船體震動、海面溫濕度、鹽分腐蝕、設備使用年限等因素的影響下,船載設備易發生故障,加上航天遠洋測控是在海水涌動、船體搖動、天線晃動、目標移動的複雜環境下實施的,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時有發生。

    為確保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海上測控任務順利完成,5艘遠望號測量船共設計了數千項包括航海、測控、通信、調度、氣象、船舶動力、水電空調等方面的船載設備應急預案。其中僅遠望三號船就先後制定了近200余項用來保障測量船與北京的通信暢通,約600余項用來確保測控穩定有效,150余項用來保障航海氣象系統能提供準確、及時、準點的航行測量工況,130余項用來提供良好的船舶動力,確保動力無限,約140項確保供電、空調、設備用水的安全可靠。

    “截至9月22日,5艘遠望號已相繼完成戰前技術指標考核和‘萬無一失大檢查’,各測量船航海動力系統工作正常,測控通信系統設備狀態良好,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完成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海上測控任務,不辜負祖國人民的重托。”丁興農説。

 
 
 相關鏈結
· 週末要聞:國務院公報(第26號)|神七航天員抵酒泉
· 神七航天員乘組和候補航天員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抗零下160℃低溫的"神七"宇航員艙外服橡膠製品
· 神七航天員乘組和候補航天員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氣象局:三方面數據支持“神七”空間天氣保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