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酒泉9月25日電(記者 李宣良、徐壯志、鞏琳萌)108盞聚光燈將發射場區照得亮如白晝,58.3米高的船箭組合體和105米高的發射架散發出水晶般的光澤。
9月25日20時10分,距神舟七號飛船預定發射時間整整1個小時。
執行中國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已進入神舟七號飛船的返回艙。這是神舟飛船第一次迎來3名乘客。
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從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到遠在大西洋的遠望三號航天遠洋測量船,以及神州大地上所有在電視機前期待的人們,都在等待又一個輝煌時刻的來臨。
待發:3名航天員的手緊緊相握
氣溫:14攝氏度。風速:東南風5.3米/秒。
雷達、光電望遠鏡、高速攝像機……發射中心分佈在大漠中各點號的30多臺光測、遙測、雷測設備,一齊對準了發射架方向。
東風、渭南、太原、青島……一個個航天測控站也隨之而動。
在地球另一側的南大西洋,一輪紅日正從海平面上躍起。遠望三號遠洋測量船上巨大的雷達天線,對準了祖國所在的東北方向。與此同時,分佈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另外4艘遠洋測量船上的“千里眼”全都拭目以待。
神舟,再次牽動神州。
離發射還有40分鐘,發射塔第8層固定平臺操作閥箱前,操作手馮仰輝在測試發射站副站長王軍的指揮下,將塔架控制開關向右旋轉90度,接著按下啟動泵。
環抱著火箭的第3組平臺開始旋轉,30度、90度、180度……乳白色的船箭組合體完全展露在眼前,燈光下,整流罩上的五星紅旗圖案格外醒目耀眼。
“15分鐘準備!”
“祝你們好運!”44歲的飛船總裝工人孫佔海,向3位航天員揮了揮手,穩穩地從外面關上飛船返回艙艙門,接著又關上軌道艙艙門。
塔臺上人員全部撤離。完成了飛天前一切準備的3位航天員,靜靜地躺在距離地面50多米高的返回艙內。
指揮中心的大屏幕顯示,中間座椅上的翟志剛伸出雙手,分別與左邊的劉伯明、右邊的景海鵬緊緊地握了一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專程趕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航天員壯行並觀看發射。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拿起可視電話,滿懷深情地對3位航天員説:“希望你們圓滿完成此次任務,以優異的成績向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彙報!”
話筒裏傳來航天員充滿自信的回答:“請祖國和人民放心!”
“5分鐘準備!”
3位航天員再次檢查調整束縛帶,關閉面窗,鎮定地等待飛天時刻的到來。
點火:4秒鐘的漫長等待
“……5、4、3、2、1。”隨著零號指揮員郭忠來清晰有力的倒計時口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39歲的郭忠來第一次擔任神舟發射的零號指揮員。
在郭忠來的面前,並排擺放著5個話筒——廣播、對上、對下、天地主、天地備。即使是在發射準備的最後一秒鐘,一旦出現意外情況,零號指揮員也有權中止發射。
“點火——”
控制指揮徐文西迅速抬起右臂,果斷地按下那顆大拇指大小的紅色按鈕。
1500米外的移動發射平臺上,一股橘紅色的火焰從長征二號F型火箭底部猛地噴射出來。
發射中心指控大廳內,燈火通明。墻面上兩塊實時直播發射場景的巨大電子顯示屏,瞬間被紅黃色的煙霧填滿。在一排排閃爍著的計算機屏幕前,上百名科技人員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不停跳動的各種數據。
1,2,3,4……足足4秒鐘時間,火箭仍穩穩地坐在發射平臺上——似乎如即將遠行的遊子,不願意離開母親溫暖的懷抱。
等待,讓人透不過氣的等待。480噸重的火箭,似乎壓在每一個人的神經上。
這4秒的停滯,就如同跳水運動員在起跳前猛地將跳板踏下蓄勢。現在,那股蓄積的力量——604噸的巨大推力開始托著火箭徐徐升起。
火箭底部噴出的幾千攝氏度高溫的烈焰,在幾秒鐘內就將導流槽中數百噸水變為蒸汽。烈焰與蒸汽被壓迫著從左右兩側的槽口噴薄而出,隨即如同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高達數十米的烈焰,一剎那將整個戈壁輝映得如同白晝。
酒泉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大廳內,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目不轉睛地盯著面前的計算機。屏幕上的數據顯示,3位航天員一切生理參數均在正常範圍內。
巨大的呼嘯聲驟然而至,似炸雷滾過,如天崩地裂。數千米外觀摩席上的觀眾同時感受到了滾燙的氣浪和耳膜的強烈震動。
長征二號F型火箭開始了它的第7次飛行,也開始了長征火箭家族的第109次飛行。
這是長征二號F型火箭的謝幕之旅。在完成托舉7艘神舟飛船的使命之後,這種專為載人飛行而打造、為實現中國載人航天歷史性突破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火箭,將把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火炬,傳給發射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的下一種火箭。
飛翔!飛翔!火箭加速上升,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劃破墨藍色的天幕……
飛行:航跡牽動萬千神經
轟鳴聲漸高漸遠……
第12秒,火箭的尾部像被什麼力量拽了一下,高速飛行的箭體向著東南方向微微拐了一個彎。
越飛越快、越飛越遠的火箭,漸漸成了夜幕中的一個亮點。沒有看夠的人們,只能從還留在天幕上的煙霧回味曇花一現般的壯美。
相當於5倍自身體重的過載壓力,把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重重地壓在座椅上。身著14.5公斤重艙內航天服的3位航天員,蜷曲著雙腿,如同安睡在母親子宮中的胎兒。
“儘管他們的耐受力超越常人,但此刻也需要通過調整呼吸來應對這段最難熬的時光。”曾先後把神五、神六航天員送上太空的黃偉芬説。
“火箭飛行正常!”
“跟蹤正常!”
“遙測信號正常!”
……
潮水般的數據源源不斷地涌向指控中心。發射場各測站的光學、紅外、遙測設備,太原、渭南、青島的測控站,分佈在三大洋上的5艘遠望號測量船……接力般把測控數據實時傳來。
“從火箭點火的那一刻起,載人航天工程各系統就全面啟動。”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説,有上千個單位、10多萬人員參與到了這一工程之中。
神舟飛天的壯美航跡,牽動著萬千人的神經。
從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到成千上萬的普通航天人,全都緊盯著神舟七號那向著天邊延伸的航跡;
位於內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和酒泉附近的副著陸場同時啟動;
在東風、銀川、榆林、邯鄲各個陸上應急搜救點,救生大隊大隊長劉濤和幾百名同事已經攜帶救生裝備,坐在已經啟動的直升機和特種車輛裏……
廣播裏,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
第120秒,“逃逸塔分離”——這意味著火箭和飛船越過了最為危險的上升段前兩分鐘;
第136秒,“助推器分離”——火箭進入52公里高空,捆綁在箭體上用以增加推力的4支小火箭完成了使命;
第159秒,“一、二級分離”——在飛過平流層和中間層之後,火箭芯一級自動脫離,芯二級就要和飛船一起接近大氣層的邊緣;
第200秒,“整流罩分離”——火箭已經飛出稠密的大氣層,神舟七號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飛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護了……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楊利偉始終緊盯著計算機屏幕。5年前,他在首次乘坐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升空時,曾由於火箭高速飛行産生的振動而感到“很不舒服”。
“再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説,科技人員經過嚴密測算,在火箭助推器內新安裝了一套“變能蓄壓器”,一舉解決了火箭上升過程中的振動問題。
“神舟七號報告:舷窗打開!”
當聽到從110公里的高空中傳來翟志剛清晰的報告聲,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內,首飛太空的“航天英雄”楊利偉鼓起掌來。
入軌:中國航天新的藍圖即將展開
幾分鐘的時間是如此漫長,又是如此短暫。
就在飛船快要入軌的時候,看著大屏幕上不斷跳躍的時間,郭忠來不由自主地喊出:“580、581、582……”這時,大廳內的人不約而同地跟他一起喊了起來。
第583秒,火箭以7.5公里/秒的速度,將飛船送到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軌道入口。而此時,火箭的燃料也消耗殆盡,即將以悲壯的方式與飛船告別。
“‘砰’的一聲,然後陷入一片寂靜。”楊利偉這樣形容5年前他所經歷的這一刻,“船箭分離時,我感到忽然有一種騰空的感覺,這是進入了失重狀態。”
在短短的不到10分鐘時間內,翟志剛和他的兩名戰友體會到了從超重到失重的過程。
“失重時,重力會全部消失,血液一下子涌向頭部。”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陳善廣説,這是航天員最容易發生空間運動病的時候。
遙測信號顯示,3位航天員的血壓、心跳等一切生理指標正常。
在接下來幾天的飛行中,他們中的一人將穿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航天服,首次進行出艙活動,把中國人的足跡印到343公里外的太空之中。
“船箭分離!”當郭忠來大聲報出這一喜訊時,指控中心大廳內凝固的空氣一下子沸騰起來。
76歲的載人航天工程原總設計師王永志和51歲的現任總設計師周建平緊緊擁抱在一起。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白髮和黑髮的交替,勾勒出中國航天日益年輕和自信的軌跡。
這次神七任務,從載人航天工程總體,到所屬航天員、空間應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等七大系統,再到各分系統,幾乎全部實現了人才隊伍的新老交替。在太空這個廣袤無垠的舞臺上,年輕一代的中國航天人將用自己的雙手,描繪出艙活動、交會對接、建造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等新的宏偉藍圖。
21時26分許,停泊在太平洋的遠望五號測量船捕獲飛船信息。飛船的艙內圖像清晰地顯示在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
3位航天員表情沉穩。翟志剛報告:“神舟七號感覺良好!”
21時33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佈:“神舟七號飛船已經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成功!”
歡笑聲和喜慶的爆竹聲回蕩在戈壁灘的夜空。東風航天城變成了不夜城。
抬頭望去,夜空中星光點點。載著3位航天員開始了繞地球飛行的神舟七號,是今夜星群中最亮最引人注目的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