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內蒙古四子王旗9月27日電(記者陳輝 黎雲)回家的日子就要到了,人們再次將目光集中到內蒙古四子王旗這片遼闊的大草原上。28日,神七飛船返回艙將在這裡進行回收。
神七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27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著陸場系統已經做好回收搜救的各項準備工作,大草原張開懷抱,等待航天員回來。
主著陸場承擔4大項任務
“從飛船在好望角上空進行制動、點火開始,我們著陸場系統的任務也隨即啟動。”隋起勝介紹。
主著陸場承擔的任務是4個方面:一是返回艙的測控。在飛船穿過黑障以後,就處於測控部門的全程測控跟蹤狀態中,一直到飛船平安著陸。此外,地面測控部門還將用光學儀器,全程拍攝飛船的回收過程。二是返回艙的搜索和救援。返回艙著陸以後,搜救人員要迅速找到返回艙的位置,打開艙門後,將航天員送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三是返回艙的處置。航天員送走以後,搜救人員還要在現場對返回艙進行檢查和研究,最後運回北京進行後期處置。四是上升段的應急救生。
與神六比,搜救技術狀態發生5大變化
與神舟六號任務相比,神舟七號任務主著陸場的技術狀態發生了較大變化:一是航天員由2人增加到3人。這就要求任務的工作流程要按照3人來設計,各種保障方案都要按照3人來制定。
二是返回的時間由黎明變成傍晚。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和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都是在早晨落地。雖然落地時天色較黑,但航天員出艙及以後的工作是在白天進行。按目前的發射窗口,神舟七號任務回收現場的部分工作將是在夜晚進行。
三是新增加了空中指揮通信系統。在總結前六次神舟號任務基礎上,神舟七號任務要求在空中能與北京實現調度通播、語音通信和數據傳輸。為實現這個需求,科研人員專門研製了空中指揮通信系統,安裝在直升機上,去實現從著陸區到北京的不間斷通信,為任務組織指揮提供技術支持。
四是搜索救援工作由原來空地協同轉變到空中自主完成。按照任務方案,神舟七號搜索救援任務完全由空中分隊承擔,簡稱為“空中搜救航天員,地面處置返回艙”。這種搜救模式的變化,要求著陸場必須在崗位設置、指揮程序和組織方式上進行改進,以適應任務要求。
五是增加了上升段應急救生任務。
眾多單位和人員參與回收工作
在主著陸場參加回收工作的單位和人員,既有科研院所,也有專業測控、搜救人員,還有陸軍航空兵、空軍部隊,醫監醫保人員。
為了配合默契,來自各大單位,涉及到測控、通信、醫學、人體科學、氣象幾十個學科專業的回收搜救人員,提前進入主著陸場,參加由著陸場組織的救援、數據處理、氣象等專業訓練,並完成了多次合練。各項預案方案也通過了專家評審。
“看上去是一個鬆散的聯合,但是,偉大的載人航天工程把我們緊緊地聯絡在一起,在主著陸場區形成了富有戰鬥力的任務團隊,去執行飛船返回艙的測量、搜索、救援和處置任務。”隋起勝説。
地面的回收搜救準備工作全部按時完成
與神舟六號相比,神舟七號增加了1名航天員。隋起勝説:“別小看只是增加1名航天員,這使我們整個回收搜救工作程序和物資保障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回收搜救人員已經提前兩個月進入主著陸場進行準備,派出人員重新對主著陸場進行了空中勘察,為了詳細掌握主著陸場的居民分佈情況,著陸場系統還組織了各個參與單位,對20000多平方公里的場地進行空中勘察,準確地標注了村莊、河流的地形。“一些危險地貌,尤其是一些溝壑和沼澤地,這些直升機無法降落的地方,我們都要心裏有數。”隋起勝説。
記者手記:驅車千里迎神七
新華社內蒙古四子王旗9月27日電(記者李宣良)為迎接飛船回家,在酒泉衛星中心目送神舟七號升天后,我和新華社攝影記者李剛在大漠中驅車1500公里,前往位於內蒙古中部草原的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26日一大早,長征二號F型火箭飛天時的巨大轟鳴似乎還在耳際迴響,許多工作了一夜的科技人員就從東風航天城和我們一起出發,他們要去幾十公里外的機場。
飛船系統應急救生分系統設計師劉宏泰告訴我:“發射成功,我們的任務才剛剛開始。只有當3名航天員平安落地,我們才能松一口氣。”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劉宏泰和同事們將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密切關注飛船的一舉一動。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他們準備了170多種應急對策。
地面、空中,心心相牽;空中、地面,息息相關。
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一望無際地展示在我們面前。開出去幾十公里,一回頭還能看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高高的發射塔架。
大漠,是讓人的想象力盡情延伸的地方。從幾千年前的飛天壁畫到今天世界一流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幻想和現實是如此完美地交融。
航天員該吃飯了吧?他們睡覺了嗎?是不是該進入軌道艙了?艙外航天服的組裝順利嗎……一路上,我們無心欣賞窗外飛速掠過的金黃的胡楊林、火熱的紅柳,熱烈地討論著可能正從我們頭頂上空飛過的神舟飛船。
車行幾百公里後,戈壁灘上開始出現綠色,一塊一塊的,越來越大的大漠慢慢變成了草原。從祖國上空飛過的翟志剛和他的戰友們,一定比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戈壁、荒灘、草原的變化,更真切地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吧?
道路兩旁,漸漸出現了三三兩兩的蒙古包。又饑又渴的我們,在一處氈包前停了下來,熱情好客的主人立即端來了熱氣騰騰的奶茶。氈包內的電視畫面上,正播放著神七飛船返回艙內的畫面。
“平時我們捨不得看電視,要把電留到晚上照明。”男主人青格勒圖説,“神舟七號發射,太讓人激動了,我們一直在看電視直播。”
和草原上許多遠離城鎮的牧民一樣,青格勒圖家的電視機通過簡易的鍋狀衛星天線接收信號,而電力則全靠豎立在氈房邊的小型風力發電機。
青格勒圖一再挽留我們多留一會,我們也很想多看一會兒電視直播。可是,主著陸場還在500公里外召喚我們,我們必須在航天員返回之前做好迎接他們的準備。
走出氈房時,我們禁不住回過頭來再看一眼電視屏幕——在景海鵬的幫助下,劉伯明正在像魚兒一樣遊進軌道艙……
3年前,就是在阿木古郎草原,我幸運地在第一時間見證了費俊龍、聶海勝巡天歸來的英姿。
在2005年10月17日那個星月同輝的淩晨,當費俊龍、聶海勝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走出返回艙時,我通過銥星電話實時把這一消息報告給了後方編輯部,以及千百萬正在焦急地等待的人們……
一路上,我們一遍又一遍地設計再次進行“快訊直播”的方案,與已經先期抵達主著陸場的新華社記者王建民、黎雲一再通話安排採訪細節。
為確保第一時間報道飛船返回的消息,最好是乘坐直升機。然而這次搜救方式的變化,使得我們很難像上次那樣擠上直升機。
乘坐越野車?如果返回艙像前兩次那樣準確降落,距離理論著陸點只有幾百米的距離,那麼只要我們事先在這裡“守株待兔”,一定可以比任何人都更早迎接飛船回家。
興奮著,期待著……車速越來越快,終於看到了主著陸場那個標誌性的巨大雷達天線。
阿木古郎草原,我們來了!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我們在草原等你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