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宜昌10月7日電(記者 江時強、徐燁)經過近10天持續不斷地蓄水,三峽水庫壩前水位7日8時達到155.5米,並在全天保持該水位運行,實現了今年汛後先期蓄水至156米水位的目標。
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批復意見,三峽工程9月28日零時啟動了今年汛末試驗性蓄水進程,計劃先蓄至156米水位,再研究決定是否向更高水位抬升。
綜合考慮長江上遊氣候、來水,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及下游航運、工農業用水等多種因素,三峽水庫此次蓄水兼顧了各方利益,實施科學調度,蓄水進程順利,目前沒有發生大的安全事故和地質災害,三峽大壩運行正常。
近10天時間內,三峽壩前水位共上升10.28米,平均每天上升約1.1米。三峽水庫蓄積的水量超過60億立方米。水庫回水至重慶以下銅鑼峽,三峽大壩以上航道改善里程達到570公里,重慶長壽以下的涪陵、萬州等港成為深水良港。
按設計要求,三峽工程分135米、156米、175米三個水位進行三期蓄水。此前,三峽工程已于2006年、2007年兩次蓄至156米水位高程。
此次實現156米蓄水目標後,三峽水庫暫停蓄水。7日8時,三峽入庫流量為16700立方米/秒,出庫流量與之相當,三峽壩前水位已暫停上升。是否繼續抬升水位,要在檢測並研究三峽大壩運行情況、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狀況等之後看情況決定。
4小時調度方式助三峽船舶快速過閘
新華社宜昌10月7日電(劉敏、王偉)10月7日,長江船舶通過三峽大壩、葛洲壩兩壩船閘開始實現4小時調度方式,實行了27年之久的24小時調度體制正式終結,快速過閘成為現實。7日18時整,“東方皇帝”“凱蒂”“江運802”等6艘船舶作為首批受益者緩緩駛進三峽南線船閘下行,宣告4小時調度方式開始試運行。
7日15時,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指揮中心發佈首個4小時計劃,在一個運行日內,安排過閘船舶129艘。計劃仍分為三峽南線船閘、三峽北線船閘,葛洲壩一號船閘、二號船閘、三號船閘等五部分,作業計劃與排擋圖同步發送給調度中心與各船閘。
自此,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指揮中心將每4小時滾動發佈船舶過閘調度計劃一次,日發佈計劃6次,大大縮短船舶待閘時間,保證調度計劃的準確率和執行率,提高三峽、葛洲壩兩壩船閘的通航效益。
葛洲壩船閘自1981年通航以來,三峽河段過閘計劃一直都是每日發佈一次24小時調度作業計劃。三峽船閘2003年6月試通航後,也實行此類調度方式。很多船舶為了排上計劃謊報過閘時間,特別是那些可優先過閘的客船,大打“提前量”,經常造成船閘等船、費時還等不到的情況,嚴重影響到計劃的嚴肅性,降低了通航效率。據統計,去年5月最長一次等船時間為340分鐘,後來不得不另外加運一閘次。
為從根本上實現“即時過閘、隨來隨走、讓船方效益最大化”的目標,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以科技為手段提升三峽通航發展質量,加緊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構建與運用。
2006年起,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開始建設信息採集、處理、控制及服務於一體的長江三峽-葛洲壩船舶監管系統,今年5月投入試運行,長江航行船舶信息全部輸入系統,為船舶即來即走、安全暢行打造出堅實的技術支撐平臺。目前已能成功實現GPS遠程申報與船舶跟蹤,取消了過去的電話、傳真申報方式,近3000艘過閘船舶已納入此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