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堅持以開放促發展——浦東新區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堅持以開放促發展 高起點、高標準打造新城區
——上海市浦東新區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

    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的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大亮點和重點。

    在18年的發展道路上,上海浦東新區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抓住歷史機遇,有效發揮比較優勢。在浦東新區建設中,始終堅持勇於創新、求真務實的精神,用國際化思路結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發展新模式,高起點規劃建設基礎設施,高標準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化服務業,打造現代化、國際化、多功能新城區,創建國際區域性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

    經過18年的努力奮鬥,浦東新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經濟保持年均18%以上的增長速度,地區生産總值比建區時增長了近40倍,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從862美元增加到1.6萬美元,不僅成為帶動上海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增長極,也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城市現代化的重要窗口和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標誌。浦東新區的崛起,再次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也為繼續推進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經驗。(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赴上海市浦東新區調研組)

    浦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中央正式宣佈開發開放浦東新區之前,浦東屬上海待開發的郊區部分。1990年浦東地區生産總值60.24億元,佔全市經濟總量的7.7%。工業有一定基礎,服務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諸多方面的建設與發展都明顯低於浦西。“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就是當時上海市民對浦東發展滯後的生動描述。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戰略決策。17年來,在中央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浦東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城市綜合配套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成為具有國際高水準、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成為帶動長江三角洲地區乃至全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增長極。

    一是經濟發展又好又快,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地區生産總值從1990年建區時的60.24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2365.33億元,增長了近40倍,年均增速18.4%;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從862美元上升到約1.6萬美元(按戶籍人口計算),增長了18.6倍;財政收入比建區時增加了近52倍,達587.49億元。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9%。

    二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國際化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初步建立。浦東新區已初步建成包括銀行、證券等在內的較為完善的國際化要素市場體系,截至2007年11月底,已有478家中外金融機構、94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落戶浦東;累計吸引了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9萬個項目,合同利用外資額累計超過350億美元,分別是1990年的530倍和1030倍左右。世界500強企業有238家在浦東投資635個項目。

    三是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現代化的綜合服務配套功能不斷提升。17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累計達到6000多億元,2006年為659.97億元,是1990年的46倍。建設了以國際機場、港區、信息基礎設施等為核心的功能性、樞紐型工程和一批重大市政設施。外高橋港區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集裝箱單列港,浦東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列全國之首、世界第六。集成電路、軟體、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産業體系基本形成。金融、物流、諮詢、會展等綜合服務功能全面拓展。

    四是人民生活實現小康,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局面基本形成。2006年浦東新區城鎮和郊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1452元和10911元,分別比1990年增長了13.2倍和7.3倍;擁有各類教育機構405個、醫療衛生機構651個,分別比1990年增加了23%和12倍以上,基本建立了覆蓋城鄉的低保、醫保等社會保障制度。1999年建成全國首個國家園林城區。2006年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以上天數達325天,人均綠化面積24.21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7.38%,贏得了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區稱號。

    浦東發展的主要經驗

    浦東17年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從根本上説,就在於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把國際化的新思路和當地特色有機結合起來,解放思想、勇於創新、求真務實,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一是中央決策正確。浦東開發是鄧小平同志和中央在我國改革開放關鍵歷史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鄧小平同志和中央從國家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作出了浦東開發開放的戰略決策。鄧小平同志指出,“上海是我們的一張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並強調這“是關繫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礎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中央要求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儘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這是鄧小平同志和中央深刻謀劃中國改革開放的國家戰略佈局。出於同樣考慮,中央批准浦東在全國率先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二是超前的戰略思路儲備。早在1984年,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就多次研究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和上海城市總體規劃,明確提出了開發浦東的設想,開始組織力量進行論證。以後的歷屆班子和主要領導,都把浦東開發的先行研究作為大事來抓,充分發揮各種“智囊團”、“頭腦公司”、“諮詢機構”等決策參謀的作用,集聚國內外一流專家的智慧。1988年5月2日,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開發國際研討會開幕式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在致詞中強調:“上海作為全國最大、位置最重要的一座開放城市,應該更進一步改革開放。開發浦東,建設國際化、樞紐化、現代化的世界一流新市區,是完全符合黨的十三大精神的。我們一定要把這件事情辦成。”這使上海有充分思想準備、輿論共識和研究儲備,順利推出浦東開發的總體戰略定位、實施策略和具體步驟。

    三是探索創新城市開發開放模式。浦東開發之初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乏建設資金。上海率先打破我國長期實行的土地無償使用制度,運用級差地租和競爭原則,對生産力進行合理配置。通過土地融資、企業上市、適度舉債等金融創新,積累了大量建設資本。堅持規劃優先、基礎設施優先、環境保護優先,高標準建設浦東新區。

    四是切實發揮後發優勢。浦東以經濟全球化視野和先進國際標準,用足用好中央政策,率先把對外開放重點放在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領域,國內外大批金融貿易機構落戶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張江高技術園區、外高橋保稅區及港區、金橋出口加工區成為先進的功能區,使浦東成為吸引國際資本、先進技術的大平臺。

    五是重視人力資本的作用。人才是浦東開發開放的第一資源。浦東以人才高地構築創新高地,堅持培養、引進和使用人才並重,重視發揮人才在創新中的核心作用,著力打造一支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加快構建産學研聯盟新機制,以市場機制選人、用人、留人。利用好跨國公司及其研發中心在資本、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吸納國際優秀人才。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誠信體系建設等,為人才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六是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浦東針對國際化大都市特點,加強和創新黨的工作。按照浦東發展的戰略和功能定位配備各級領導班子;加強輿論引導形成社會共識;加強黨對人才工作領導;鼓勵基層黨建創新,在新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恢復留學生黨組織生活、探索高檔涉外社區黨組織設置方式等。率先建立社區黨員服務中心(陽光驛站),首創把“支部建在樓上”、在園區開展黨建工作的經驗,使黨組織在浦東開發開放中發揮積極作用。

    浦東美好未來展望

    目前,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正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使浦東在“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推進改革開放、率先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核心作用。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浦東、和諧浦東、國際化浦東,要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抓手,基本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要基本形成功能性、樞紐型、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産業結構;基本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地區生産總值的3%以上;基本形成與國際規範相銜接、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基本形成人民群眾較為滿意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國家生態城區。到2020年不僅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還要探索實現現代化的路徑,地區生産總值力爭超過8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超過20萬元,第三産業比重達到60%以上。圍繞這一目標,浦東正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全力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更加主動地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高服務全國的能力。

 
 
 相關鏈結
· 上海浦東寫字樓租金3年來首降
· 上海:浦東將在全國率先試點進口無紙通關改革
· 浦東的歷史新方位
· 經典中國·輝煌30年:上海浦東的歷史新方位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