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襖提領子,牽牛牽鼻子。”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農村改革發展作出新的部署,牽住了推進我國經濟社會新發展的“牛鼻子”。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多數。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開闢了由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成功之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農業、農村、農民無私支援了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和城市建設;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並以磅薄之勢推向全國,譜寫了改革開放的壯麗史詩。農村的改革發展為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創造性探索,為實現人民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成功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經驗。農村的改革發展,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當前,我國的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全國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今天,我們肩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大歷史任務。從全局角度和戰略高度看,繼續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必須在農村改革發展上取得新突破,通過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業農村發展,進一步積累改革經驗、拓展改革領域、完善改革措施,推進全面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應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必須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也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主要是農産品供求格局、農業勞動力結構、農村社會結構、農業對外開放局面發生深刻變化,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農業生産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産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不健全,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增強,農村生産要素外流加劇,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一些地方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社會管理任務繁重。解決好這些矛盾和問題,關鍵是要加強農村制度建設和創新,通過完善農村體制機制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難題,進一步放開搞活農村經濟,優化農村發展環境,為農村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必須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産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出發,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提出了明確要求。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我們從全局上統籌謀劃、從戰略上全面部署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的必然選擇。
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往往決定著一項事業的興衰成敗。黨中央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戰略決策,適應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形勢,順應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是對改革開放30週年的最好紀念,也是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抓住時機、乘勢而上,扎紮實實做好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努力開創農業、農村、農民工作新局面,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