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公民道德論壇研討“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側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10月19日電(記者 楊維漢)深秋的四川成都,依然滿眼綠色、生機勃勃。汶川特大地震已經過去5個多月了,四川和其他受災地區也已經逐漸從大地震的陰霾中走出。到底是什麼精神支持著人們奮力抗震救災,重新建設家園?究竟是什麼力量令全國人民同舟共濟、頑強奮戰?在未來的生活中、在大災大難面前,應當如何奮發有為?

    在成都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上,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負責同志、專家學者、抗震救災英模和全國道德模範齊聚一堂,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這一主題,進行深入研討和充分交流,取得積極成果。

    突如其來的地震災難是一個大熔爐,鑄就了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增添了新的瑰寶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歷經磨難的滄桑史、一部愈挫彌堅的奮鬥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鑄造史。

    “歷經氣壯山河、艱苦卓絕的抗震救災鬥爭,我們更加深切地領悟到‘崛起于危難’的深厚哲理。正是在無數災難的砥礪中,中華文明迸發出了奪目光芒,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的發言令全場與會者振奮。

    在論壇上,四川省汶川縣委書記王斌講述著全縣人民抗震救災的悲壯場景;甘肅省隴南市委書記王義回憶起全市人民抗震救災的眾志成城;抗震救災英模、北川縣民政局局長王洪發的發言讓在場的人為之動容……

    13億顆心真情交融,13億雙手緊相挽扶。地震發生後,全國數以萬計的志願者紛紛奔赴重災區,出租車司機自發免費接送傷員,災區的餐館、商鋪主動向救援隊伍免費提供食物和用品……在這些普普通通的群眾身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仁愛”的博大情懷、“道義”的磅薄力量得到充分彰顯。

    這場感天動地的抗震救災鬥爭,正是全國人民共同赴國難,凝結和昇華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四川省綿陽市委書記譚力深有感觸地説:“在抗震救災鬥爭中,我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災難迅速喚起了人們最強烈的道義責任和公民意識,為民族精神提供了再次集中迸發、凝聚昇華的空間。”

    秋天是收穫的時節。參加此次論壇的各界人士紛紛表示,在同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搏鬥中,中國人民展示了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昂揚的精神風貌,培育和弘揚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無論是井岡山精神還是長征精神,無論是九八抗洪精神還是抗非典精神,都為中華民族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汶川特大地震也為中華民族積澱了又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集中體現和進一步發展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集中體現和進一步發展了我們黨和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集中體現和進一步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和當代中國人民的時代精神。”參加論壇的人們形成了共識。

    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是一本新的活教材,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寶貴財富,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資源

    “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民族的進步中得到補償。”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中華民族遭受十分巨大的人員、物質損失,但也為我們留下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這種精神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也為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作出了新的詮釋,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新時期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生動教材。”在論壇上發言的人民日報理論部主任張書林説。

    --在抗震救災鬥爭中,廣大黨員幹部身先士卒、衝在一線,人民子弟兵奮不顧身、連續作戰,各行各業人員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生動詮釋了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充分體現了公民道德規範的根本要求。

    --從城市到鄉村、從廠礦到部隊、從街道到學校,規模空前的生命大營救,歷經險阻的千里大馳援,處處涌動的愛心大奉獻,共克時艱的社會主義大協作,彰顯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廣度、深度和高度。

    --自願交納特殊黨費、設立國家哀悼日、設置“一省一市幫一重災縣”的對口支援機制等,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表達和體現提供了新的載體。

    “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生動展示了公民道德建設的重大成效。實際上就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規範的生動實踐,就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重慶市委宣傳部部長何事忠講述著他的思考。

    何事忠説,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我們的軍隊,始終把人的生命視為高於一切、先於一切、重於一切,從信息公開到為遇難同胞降國旗,從陽光賑災到受援開放,處處體現對生命的高度關愛、對科學的高度尊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到不斷豐富和昇華。這充分説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靈魂和根本。

    “以中華民族精神為基本內涵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們的民族意識、民族品格、民族氣質之中,成為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鬥的價值取向。”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作了精闢闡述。

    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質、振奮民族精神的新契機,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綻放出絢麗的光芒,成為引導和激勵人民的火炬不斷傳遞

    民族精神猶如一條長河,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孕育、豐富、承續,奔流不息、永不枯竭。每一代人都為民族精神的繼承與發展作出了貢獻,每一次重大實踐都推動著民族精神的強化與創新。

    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顏曉峰説:“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是用鮮血與生命、堅強與淚水、拼搏與奉獻煉成的精神結晶,必須倍加珍惜,不能淡忘。一種精神要使之長存,就要讓它成為牢固的集體意識。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就是牢固樹立人的生命高於一切的理念,強化民族精神中的真情與大愛。”

    一種精神只有化為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成為大眾的普遍行為,才能根深葉茂、代代相傳。

    “我們映秀小學倖存的師生,已經在黨和政府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克服困難,成功復課了。經歷災難的師生們對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體會最深。我們學校的老師現在就要從自身做起,努力走出災難的陰影,認真上好每一堂課,過好每一天,盡最大的努力幫助學生成為家鄉建設的棟樑之材。”汶川縣映秀小學教師董雪峰向記者道出了災區師生的心裏話。

    “我們會加倍珍惜在這次大災中激發出來的抗震救災精神,把它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載體,不斷發揚光大,加快災後重建的步伐,用歷史性的巨大發展來補償自然災害造成的巨大損失,努力把美麗、富裕、和諧的新北川展現在世人面前。”抗震救災英模、北川縣民政局局長王洪發表示。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思想教育也歷來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表示:“抗震救災英雄集體和個人的先進事跡,特別是廣大師生身邊這些可親、可敬、可學的榜樣,已經成為對廣大師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人民軍隊好、人民群眾好、偉大祖國好教育的極好教材,推動整個教育系統掀起了學習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熱潮,激勵著廣大師生用堅定信念、堅強意志、堅韌努力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工作、學習。”

 
 
 相關鏈結
· 浙江"四重點"監督抗震救災捐贈款物管理使用情況
· 劉雲山:弘揚抗震救災精神 紮實推進公民道德建設
· 浙江:審計顯示抗震救災捐贈款物使用情況良好
· 全國廣播影視系統紮實推進抗震救災對口支援工作
· 鐵道部:鐵路系統加強抗震救災資金物資監督管理
· 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慰問受災群眾 指導抗震救災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