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0月25日電(記者黃全權、宋振遠、段羨菊)為改變“農業大省、工業弱省、財政窮省”的傳統形象,湖南省自2006年提出“將新型工業化作為富民強省的第一推動力”。兩年來,在繼續確保農業大省地位的同時,湖南工業發展速度和質量均進入改革開放以來最快、最好的時期,其工業化進程中顯露的“新型”“帶動”特質,為中部地區如何統籌城鄉、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接長工業“短板” 夯實“以工促農”基礎
作為中部農業大省,湖南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長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城市化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以上。
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蔣建國説,要把“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戰略思想落到實處,必須有較高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作支撐。為此,湖南省委明確提出,在確保農業大省地位的前提下,將新型工業化戰略作為富民強省的第一推動力。
但湖南發展工業也面臨著諸多先天制約,一是總量小,二是結構重,三是治污難度大。
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説,推動新型工業化,湖南注重了“三個立足於”,一是立足於現有工業基礎,將傳統重化工業的升級改造和結構調優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內容;二是立足於生産性服務業的支撐推動,提高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三是立足於惠及民眾,治理企業污染,建立提高職工工資的長效機制,著力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兩型”社會。
湘潭鋼鐵集團今年前8個月實現利稅28億元,與數年前包袱沉重、舉步維艱的情況形成了巨大反差。記者採訪發現,湘鋼的巨變來源於新型工業化戰略的推動。近年來,湘鋼突破傳統發展思路,籌鉅資對傳統生産工藝和生産線進行升級改造;同時走合併重組之路,新組建的華菱集團躋身於國內鋼鐵一線企業之列,得到了世界鋼鐵巨頭米塔爾集團的青睞。
在傳統工業“破舊”的同時,同樣注重在新興産業上“立新”。位於湖南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48所,在太陽能電池應用技術研究上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但技術優勢並未轉化為産業優勢。目前,湖南已將培育光伏産業作為重點發展産業,預計2012年總産值可突破500億元。
記者調查發現,依靠資本市場、科技創新和産業整合,湖南已經誕生了華菱鋼鐵、湖南有色、中聯重科等年産值過百億元的大企業。另一方面,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去年超過全省經濟總量的一半。在工業拉動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同比增加17%,工業正成為湖南發展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推動力。
工業化凸顯“新型”特徵和“帶動”效應
治理洞庭湖、整治湘江污染、推動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短短兩年時間內,在湖南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污染整治行動接連展開。
竹埠港工業區曾是湖南遠近聞名的重污染地區。近兩年來,這裡強制關停、淘汰、整治污染企業20多家,一舉摘掉了“黑帽子”,成為科技部重點支持發展的新材料基地。
統計顯示,去年湖南高新技術産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40%,單位GDP能耗和規模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4.43%和7.99%。
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朱翔説,發展是硬道理,但發展有優先的選擇。搞新型工業化,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湖南目前明確對新上項目設置環保門檻,這叫“不為”在先,“為”在後,“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工業化思路必須拋棄。
儘管污染整治使地方政府在GDP增長、財政稅收上暫時有所損失,但記者在湖南各地採訪發現,地方幹部對省委的決策表示支持和理解。
株洲市委書記陳君文告訴記者,今年僅湘江治污一項,株洲就關停20多家污染企業,GDP總量將減少20多億元。但這種犧牲是值得的,株洲經濟要發展,但更為迫切的是要實現科學發展。
堅守“四條底線” 新型工業化不等於農業“邊緣化”
在提出將新型工業化作為富民強省第一推動力時,曾有人擔心湖南的農業大省地位受到衝擊。但兩年來的發展事實表明,湖南新型工業化快速推進的同時,農業也保持了平穩較好發展。
統計顯示,湖南省糧食播種面積與産量在今年上半年雙雙增加。今年湖南早稻總産比去年增加3億到4億斤,為全年糧食增産5億斤的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
省委書記張春賢認為,湖南的“科學跨越”決不能以犧牲農業和原有發展優勢為代價。為此,在提出新型工業化戰略之初,湖南明確表示必須堅守“四條底線”,即保證糧食、保證生態、保證節能減排、保證民生。
湖南省經委巡視員劉送保説,“四條底線”的提出,既是一道約束工業粗放型增長的“緊箍咒”,又是湖南對自身發展路徑的“自我加壓”,目的是為了保證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
在新型工業化的帶動下,近兩年來,湖南一批農業産業化重大項目相繼啟動實施。唐人神等16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得到政府重點扶持,去年共實現銷售收入280億元,利稅23億元,出口創匯3.2億美元。
朱翔教授表示,湖南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重視統籌工農、城鄉協調發展的思路和做法,為中部地區在增長壓力下實現科學跨越發展積累了重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