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人們期待“三駕馬車”中的投資與消費有更大作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27日   來源:人民日報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急劇動蕩,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環境中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對我國的影響逐步顯現。擴大內需,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成為當務之急。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採取靈活謹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儘快出臺有針對性的財稅、信貸、外貿、消費、投資等政策措施,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當前,社會各界齊心協力,為“擴內需,保增長”而勤奮工作,請看人民日報記者採訪的相關報道。——編者

    隨著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寒冬”氣息向全球彌散,中國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格外耐人尋味。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今年前三季GDP增長9.9%,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其中外貿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同比下降8.9個百分點。由於金融海嘯正往實體經濟蔓延,外需持續減弱,出口減速之勢短期難以逆轉,這對高度依賴外部經濟的中國是一個挑戰。擴大內需,迫在眉睫。但面臨嚴峻的大環境,內需怎樣發力?落點與重心何在?政策上還有多少餘地?

    投資

    保持合理強度,讓大家有活幹,有錢掙

    擴大內需包括兩大塊:增加投資和促進消費。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而易見,但中國目前還應更多關注投資,尤其是公共投資。近幾年,針對投資增長過快等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國家採取一系列宏調政策,投資與消費增幅差距不斷縮小,但這並不等於不要合理的投資規模。從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和我國發展階段看,投資仍應是保增長的重要動力。

    前三季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7%,儘管維持較高水平,但主要依靠在建項目的投資增長,新開工項目投資增長乏力,如紡織投資已回落至10年均值以下。工業生産增長放緩,企業利潤加速下滑,前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幅為19.4%,同比回落17.6%。長三角、珠三角等核心經濟區域的投資與商貿活動降溫,企業新增信貸需求下降。因房地産等行業投資明顯趨緩,未來固定資産投資回落的壓力依然較大。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認為,投資的穩定增長,是保證經濟不出現大波動的關鍵因素之一。應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加快地震災區恢復重建,抓緊農業、水利、能源、交通、城鎮等基礎設施和民生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建設。在優化結構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資強度,本身就體現了“有保有壓”的調控方向。

    去年我國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40.9%,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投資可直接讓人們“有活幹,有錢掙”,從根本上刺激內需。中國社科院世經所所長余永定指出,通過加大政府投資來擴大內需是可行的,但要避免新一輪盲目擴張和資源浪費。除了京滬高鐵、大城市地鐵、核電等,投資重心還應放在擴大消費和改善結構上,增加公共産品供給的投資、關係民生的投資、服務業的投資,比如多建老人院、託兒所、醫院、學校、社區商業流通及便民設施等,這會增加消費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黃海提出,目前企業投資後勁不足,要給相關政策“鬆綁”,特別是對承載了絕大多數就業的中小企業,從信貸、財政上多支持,包括減稅,激發企業的投資活力。據測算,若將增值稅全面轉型等稅收措施累積,可帶動2000億—3000億元以上的資金規模,這些資金再借投資乘數效應,會強勁刺激需求。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今後應放寬對民營資本投資領域的限制,充分發揮民企拉動投資需求的能量。

    消費

    重在改善民生,根本是增收入、穩預期

    擴大內需,落點還在於擴大消費這一最終需求。

    近幾年,我國消費不足狀況有所改觀,去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首超投資,拉動經濟增長4.5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2%,比上年同期加快6.1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增幅約為14%,為改革開放30年來最高,三大需求趨於協調。我國人均GDP超過2400美元,按國際通行説法,這正是消費水平快速成長的黃金期,進一步擴大消費似乎完全可能。

    但就消費率而言,我國仍不高,2007年最終消費率僅為49%,低於世界61%的平均水平和發展中國家平均線。城鄉社保體系不健全、居民收入預期不確定,決定了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的局限性。政府應把握時機,利用更多的財力做幾件大事。

    拉動消費,根子在提高收入。楊宜勇認為,必須切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升消費能力,並壯大中等收入者隊伍。不少專家提出,應儘快建立與CPI挂鉤的工資增長機制,實施已定的年內公務員提薪政策,釋放擴大消費的信號;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對低收入居民可考慮發放消費券補貼,讓低保戶、領取失業救濟等低收入群體得實惠。眼下股市低迷,需出臺一攬子刺激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的舉措,提振信心,穩定居民對財産性收入的長期預期。

    另外,“改革不到家,掙錢也不花”,人們的後顧之憂,要下大力氣消除。李稻葵説,政府應更多承擔起改善民生的責任,增加公共財政支出,健全社保體系,解決最緊迫的養老、醫療、失業幾大保障問題。比如,運用部分財政資金充實養老金賬戶,加緊實施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案。

    專家認為,現在居民儲蓄高達20萬億元,收入增量有限而購買力存量巨大,亟須多管齊下化解存量,提高消費傾向,讓大家敢花錢、願花錢。同時,進一步放鬆對服務業的管制,拓展旅遊、文化、休閒、體育健身等服務性消費,鼓勵汽車合理消費,降低住房交易稅費,加強消費安全監管,擴大部分消費品進口等。

    專家指出,提高收入,完善社保,會增加企業成本和財政支出壓力,近期不少企業生産經營困難,財政收入增速下降,拉動消費須處理好相應關係,找到平衡點。但總的講,擴大內需是治本之策,該投的錢絕不能省。

    農村需求

    政策餘地大,加快城鎮化,財力多傾斜

    擴大內需,重中之重、難上之難是撬動廣大農村市場。

    黃海説,中國最應啟動內需的就是農村。佔全國人口2/3以上的8億多農民,只消費了全國1/3商品,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是農民的近4倍,農民的消費意願最強但消費能力最弱。據統計,全國農民平均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除摩托車外,大多不到城裏人的50%。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幅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新一輪土地改革也拉開大幕,這是開拓農村消費的良機。在本次金融風暴中,我國農村基本未受大的影響,顯示出農村市場的發展潛力和誘人前景。

    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這對激活農村消費是個大利好,去年農民純收入平均4140元,助農增收的政策餘地非常大,關鍵在落實,包括加大支農補貼、大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謝揚説,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據測算,城市化水平每上升1個百分點,意味著有1500萬農村人口進城,創造可觀的需求,推動農村消費升級。

    農村薄弱環節最多,財政要多傾斜。農村的基礎設施、流通網絡等建設急需大量投資,這將有力拉動內需。農村教育、醫療、減負方面也需要財政的強勁支持。只有農民即期消費活躍了,中國經濟這盤棋才真正走活了。(龔雯 崔鵬)

 
 
 相關鏈結
· 第六屯鄉“三駕馬車”拉動鄉域經濟快速增長
· 一季度國民經濟形勢述評:“三駕馬車”推高GDP
· 07年中國經濟“三駕馬車”調整速度促進經濟增長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