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第一展”廣交會——在不斷變革中鑄就輝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29日   來源:人民日報

    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由專業外貿總公司壟斷經營,廣交會由各專業外貿總公司組織交易團參展。1978年後,我國外貿逐步發展,經營渠道逐漸拓寬。廣交會應形勢而改革,將組團單位由專業外貿總公司擴大到國家部委工貿公司,先後成立了機械設備、電子等交易團,參展主體得以擴大和豐富,出口成交不斷創新高。1978年第四十三屆廣交會僅有17547名客商參加、成交18.83億美元,而到1990年第六十八屆廣交會就已有42236名客商參加、成交56.95億美元。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外貿經營管理權下放,專業外貿總公司與地方公司脫鉤,食土、紡織、輕工、機電、五礦、醫保等6個進出口商會相繼成立。根據國家對出口商品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廣交會從1994年第七十六屆起將組展體制改為“省市組團,商會組館”,同時按國際慣例分商品類別設置展區,貫徹市場多元化、以質取勝、科技興貿和大經貿發展戰略。這極大調動了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和商會參與廣交會的積極性,方便了客商採購和出口成交。即使在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衝擊最嚴重的1998和1999年,廣交會的到會採購商人數和成交額也沒下降。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小企業通過廣交會開拓國際市場的願望日益強烈,展位供需矛盾加劇。在流花路展館已充分挖潛的情況下,廣交會從2002年第九十一屆起,由“一館一期”改為“一館兩期”,展位總數增加到1.57萬個。這一改革實現了綜合性展會和專業性展會的有機結合。2003年秋,第九十四屆廣交會到會採購商超過15萬人,成交突破2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04年春,第九十五屆琶洲展館一期工程投入使用,一屆兩館兩期同時舉辦,規模一舉躍居世界單年期展會第三位。  

    廣交會還積極推動出口品牌建設。2004年第九十五屆廣交會開始,廣交會設立品牌展區,“中國製造”開始以自主品牌昂首邁向國際市場。2006年10月,溫家寶總理在第100屆廣交會上宣佈從第101屆開始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拓寬了國外産品進入我國市場的渠道。第103屆共有來自2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9.2萬名客商到會,累計出口成交382.3億美元。

    促進外貿發展,增強國際交流

    廣交會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改革開放後,廣交會聯絡世界各地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日益突出,已從一個單純洽談進出口貿易的場所,發展成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的廣泛開展對外經貿活動的重要場所,為促進我國從外貿大國向外貿強國轉變、促進貿易平衡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交會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寶貴的外貿人才,積累了參與國際分工的初始經驗。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廣交會成為展示中國産業結構調整進程和製造業水平的舞臺和重要的信息港。30年來,海爾、美的、正泰……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從廣交會騰飛,萬向、飛躍、貝發……無數耳熟能詳的企業,從廣交會接到第一筆訂單,一步步發展壯大。廣交會是民營企業成長的沃土,深圳市永豐源公司是粵東山區偏僻閉塞鄉鎮的一家民營企業,1989年初次參加廣交會,是在天津某外貿公司展位上擺放自己為數不多的産品,嘗到甜頭後,連續參加30多屆,從小作坊成長為擁有7個配套公司,幾千名員工,生産高檔日用瓷的綜合性企業。  

    截至目前,廣交會累計洽談成交約5000多億美元,累計到會境外採購商超過380萬人,第104屆廣交會參展企業2.1萬多家,已成為我國企業貿易出口的重要服務平臺。通過建立完善的知識産權保護體系,廣交會推動了企業自主創新,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目前,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産品已成為廣交會主要出口商品。同時,通過設立品牌展區等多項措施,進一步優化參展企業和參展商品結構。第103屆廣交會上品牌展區成交額首次突破百億美元,達110.9億美元,佔總成交額的29%。

    廣交會是我國會展業的一面旗幟。近年來,我國會展業發展迅速,但廣交會無論從展覽規模、境外採購商人數、參展企業家數、參展商品種類和企業參展實效等方面仍居展覽行業首位。廣交會一方面保持“綜合展”的傳統優勢,同時不斷提高展區專業化水平,繼續保持會展業中的競爭優勢。改革開放30年來,廣交會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引領了我國會展業發展,突顯展覽會作為對外貿易和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作用。

    擴大展覽規模,創新管理體制

    2008年,琶洲新展館投入使用,商務部黨組根據“三個服務”原則啟動了廣交會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逐步建立起“部門宏觀管理,地方組團參展,商會行業協調,中心統籌辦會,四方聯動互促,管理規範科學”的運作體制,力爭擴大展覽規模,緩解供求矛盾。

    從第104屆開始,廣交會由“兩館兩期”改為“一館三期”,展覽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展位逾5.5萬個,比第103屆增加1.3萬個;參展企業2.2萬多家,增加4000家,更多企業獲得參展機會,展位供求矛盾得到基本緩解。廣交會分三期舉辦後,展品類別從5大類細分為15大類,專業展區從34個細化為50個,其中27個展區展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均達到國際大中型專業展覽的水平。廣交會將在保持綜合展優勢的同時,在更高起點上實現綜合展和專業展的有機結合。

    改革進一步轉變了政府職能,明確了職責定位。商務部作為主辦單位主要負責審定廣交會中長期發展規劃及相關制度安排,指導各方開展工作,不再分配展位。外貿中心主要負責制定廣交會中長期規劃,實施辦展方案,負責營銷推廣等工作,充分發揮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商會仲介等組織的功能。

    加強制度建設,建立互相監督和制衡的管理機制,是廣交會改革的重點。按照“決策、執行、監督”分設的原則,商務部制定了展位數量安排、展位位置安排和展位使用管理等辦法,統一標準、規範操作,切實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宗旨,減少操作中的不確定性;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展位安排和使用的透明度,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形成各方共同參與監督的有效機制。

    遠眺琶洲展館,猶如珠江波浪,永不停息奔向大海。廣交會,必將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迎來又一次跨越式發展。(崔鵬)

 
 
 相關鏈結
· 輝煌30年:改革開放創新——廣交會盛世輝煌30年
· 廣交會上看中國玩具業遭遇“出口熊市”
· 第104屆廣交會二期開幕
· 廣交會一期境外客商87305人 出口成交164億美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