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黃河上游水電站建設水平改革開放30年間發生巨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西寧11月3日電(記者趙偉濱、周立民)從上世紀70年代末建設龍羊峽水電站,到20世紀初建設公伯峽水電站,無論是建設時間、傷亡人數,還是施工條件、技術設計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重大建設工程建設水平的全面進步。

    龍羊峽水電站是黃河上遊的“龍頭”電站,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電站1976年開始進行建設準備,1978年動工建設,1987年10月首臺機組並網發電,1989年6月發電機組全部投産,2001年7月電站竣工。

    龍羊峽谷入口處,平均海拔2700多米,高山缺氧,全年六級以上大風天氣超過80天,自然環境惡劣。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完全依靠自主設計、製造、施工建成這麼一座大型水電站是一個奇跡。為了創造這個奇跡,5萬多名建設者用了20多年的時間,獻出了青春、汗水、熱血甚至生命,才築成了這座惠澤八方和後代的偉大工程。

    在離龍羊峽電站不遠的一個山溝裏,散佈著200多個並不起眼的墓碑,中間一座高聳的紀念碑上寫著“水電英雄 永垂不朽”。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新聞中心主任王傑民告訴記者,凡是來龍羊峽參觀的人,第一站都會來到這裡,看一下那些為電站建設而犧牲的人們,他們都是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的英雄。除了他們,還有許許多多沒有留下姓名的民工們,同樣將生命獻給了龍羊峽,遺體被送回了家鄉安葬。

    進入新世紀,黃河上遊另一座裝機容量更大的水電站動工建設,這就是國家“十五”重點工程公伯峽水電站。電站從2001年8月到2004年9月首臺機組投産,僅用了3年時間,到2006年7月五台機組全部投産發電,用了不到5年,而建設者最多時也不過萬餘名。進步的不僅僅是工期,在公伯峽水電站建設中,人身傷亡事故降到了個位數,僅有4人,接近零死亡的目標,同時實現了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質量事故“雙零”的目標。

    黃河上游水電公司副總經理謝小平説,從龍羊峽到公伯峽,電站建設已從以往的交鑰匙工程發展到現在的業主負責制,改變了以往一個大工程局承包一個大工程的局面,改由業主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通過招投標,選擇最合適的專業化施工隊伍。

    以前的水電站建設者們都住在一種叫幹打壘的土房子裏,風一大就會被吹倒,如今,在電站建設前,業主就會為施工單位建好生活區,有漂亮的住宅樓,大片的綠草地,還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廣場等活動場所,有專門的物業管理,和城市裏的高檔住宅小區相比也不遜色。

    水電站建設由以往的“三控”變成了“四控”,除了質量、進度、投資控制外,還增加了安全文明生産控制。以前的建設工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在公伯峽水電站施工期間,現場乾淨整潔、工完料清,水電建設者不穿長統靴,穿皮鞋也可以下現場。謝小平表示,安全文明施工提高了一次驗收的合格率,返工減少,既保證了工程質量,也促進了進度。

    謝小平説,公伯峽水電站工程概算62億元,決算55億元,節約投資7億元,加上因此節省的財務成本,以及提前一年並網發電,增加的價值達20億元左右。

    改革開放30年,從龍羊峽到公伯峽,黃河上游水電站建設有了巨大的進步,而這一進步仍在延續。2006年4月開工的黃河流域最大的水電站——拉西瓦水電站,正在全面超越公伯峽電站,有望樹立水電站建設新的標桿。

 
 
 相關鏈結
· 林業專家:楊樹是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中堅力量
· 今冬明春黃河防淩工作將立足於防禦最嚴重淩汛
· 寧夏17億元打造"黃河金岸" 推進沿黃城市帶建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