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挑戰:用好“擴大內需”的良方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0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記者周英峰 劉錚 羅沙 朱立毅)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加劇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由於金融危機仍在發展蔓延,我國經濟的外部需求將持續減弱,對出口、就業等産生不利影響。

    面對嚴峻挑戰,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已成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之舉。擴大內需的落點在哪?政策上又需作哪些調整?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近期進行了採訪。

    擴大內需對衝外需減弱的壓力

    爆發于去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今年下半年以來不斷蔓延加深,以至發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儘管這場危機源自大洋彼岸,但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國經濟也在“深秋”中感受到陣陣“寒意”。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速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其中,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拉動經濟增長下降1.2個百分點。

    近期,為阻止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惡化,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採取了向金融體系注資、聯手降息等救市措施。但從國際金融市場反應看,救市的實際效果尚難以估計。

    從發展趨勢看,美國金融市場持續動蕩和經濟增長大幅下滑正通過金融、貿易等渠道向世界傳導,歐元區、日本經濟瀕臨衰退邊緣,全球經濟明顯減速。

    最新數字表明,美國經濟第三季度負增長0.3%。歐盟委員會3日發佈的報告預測,歐元區15國和歐盟27國經濟今年將進入衰退。作為我國最主要的出口市場,歐美日經濟進入衰退,意味著外需減速的趨勢短期內難以逆轉。

    改革開放以來,外需持續擴大帶來的出口快速增長,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2007年,出口占我國GDP的比重已達37.5%。由於對外依存度較高,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會對我國經濟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

    實際上,本輪外需減弱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已開始顯現。統計顯示,與6月份相比,我國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回落4.6個百分點,工業用電增幅回落8.5個百分點,國家財政收入增幅回落27.6個百分點。

    “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我們的出口會有所下降,但這正是將出口導向型增長轉變為內需拉動型增長的大好時機,提高內需增長對拉動經濟的貢獻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表示。

    近年來,雖然總需求比較旺,但內需所佔比重逐年下滑。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需,擠壓國內有效需求,增加外部衝擊的風險。當前外部環境的惡化,恰恰暴露出我國過度依賴外需的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不論從當前還是長期看,只有把重心移向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上來,才能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説。

    努力挖掘投資與消費的興奮點

    內需的來源主要有兩塊,一塊來自於消費拉動,一塊來自於投資驅動。

    擴大內需,短期靠投資,長期靠消費。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加快1.3個百分點,但若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速比去年同期明顯回落。而且,未來投資繼續回落的壓力較大。專家指出,穩住投資有助於穩定經濟增長。

    當前,我國城鄉、區域間的發展差距仍比較大,一些地區和領域的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需要大量投資。以鐵路建設為例,我國去年萬人擁有鐵路0.6公里,而美國2005年達到5公里以上,日本近2公里,明顯差距決定了鐵路投資的需求量。

    同時,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去年,我國城鎮化率為44.9%,而世界平均水平為49%,高收入國家為78%。“城市化可吸納巨大投資,並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又不會産生生産過剩。”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表示。

    也有專家指出,當前基礎設施已不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教育、醫療等公共産品的不足,則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民生領域”的投資將是今後投資的重點。此外,企業技術改造、産業結構升級也是未來投資的重要著力點。

    與投資和出口相比,消費是最終需求,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防止經濟大幅度下行甚至‘硬著陸’的惟一安全途徑是刺激消費。”經濟學者沈明高日前指出。

    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2400美元,是消費水平快速成長的黃金階段。我國已進入消費需求快速增長期,加上有13億人口的國內市場,有超過16萬億元的居民儲蓄,進一步擴大消費具有巨大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

    近幾年,我國消費呈現持續增長態勢,但居民消費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費、農村消費增長相對較慢。專家指出,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決定,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有望為廣大的農村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從城市來看,近年來住房、汽車消費增長迅猛,成為拉動國內消費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今年以來,房地産市場價格走低,銷售面積不斷下降。同時,汽車消費增長也呈放緩趨勢。

    “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剛剛起步,住房、汽車的消費潛力巨大。當前,關鍵是採取措施穩定大家的消費預期,把真實的需求釋放出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説。

    目前,在我國居民消費中,醫療、文化、體育、娛樂、旅遊、餐飲、家政、物業管理等服務型消費所佔比重偏低,居民消費在這些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差距就是潛力,差距也是動力。“努力挖掘國內需求的興奮點,就能為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更廣空間。”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説。

    用政策和改革的杠桿撬動內需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快地震災區恢復重建,抓緊農業、水利、能源、交通、城鎮等基礎設施和民生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建設。

    住房、基礎設施、城鎮、産業和生態的重建構成了地震災區重建的主要內容,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投資需求。據測算,僅四川災後恢復重建投資規模就將達1.67萬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投入和各地援建等投資佔兩成,社會各方面投入佔八成。

    在剛剛閉幕的第九屆西博會上,四川推介的685個災後重建項目,投資總額達6017億元,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大量投資者。據施耐德電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杜華君介紹,目前這家公司已投入450萬元用於四川的災後重建。

    “從短期看,政府投資見效快。但從長遠看,私人投資對經濟增長而言更具可持續性,政府應鼓勵由市場引導的投資活動。”張曉晶説。

    近期,國家採取了調增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連續下調“雙率”、新增扶持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實行單邊徵收印花稅等政策,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增強投資者信心。

    業內人士建議,當前政府還可考慮進一步調整政策,比如通過減稅等方式增加企業投資,鼓勵對保障性住房的投資,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更多便利等,在優化結構的基礎上保持合理投資強度。

    從消費來看,當前消費增長受到收入增速減緩、財富效應減弱、房地産不景氣、消費市場監管不嚴等因素的制約。數字顯示,三季度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比上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

    近期,國家出臺了暫免徵收存款利息稅、大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和糧農補貼、降低住房交易稅費和住房貸款利率等措施,增強消費者信心,刺激居民消費需求。

    “消費者信心不足,與當前經濟前景不明有關,但居民收入預期不確定、城鄉社保體系不健全,是長期制約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白景明説。

    以杭州的李豐夫婦為例,夫妻倆家庭月收入超過1萬元,本該吃喝不愁,但因為每月用於住房按揭、孩子教育儲蓄等方面的支出太多,夫妻倆日常用錢格外節省。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認為,擴大內需要在調整相關政策的同時,更多地從改革中尋求出路。

    專家建議,政府應該切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住房、醫療、養老等社保體系,統籌解決影響即期消費的體制性問題,減輕和消除居民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讓人們敢花錢、願花錢。

    “提升普通消費者的消費意願,企業也應繼續調整産業結構,生産高附加值的産品,引導市場消費新産品。”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説。

    擴大內需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專家指出,用好“擴大內需”這劑良方,我國經濟一定能夠保持平穩前行,從容抵禦各種外部風險和衝擊。 

 
 
 相關鏈結
· 關注金融危機:從宏觀調控政策看中國經濟發展
· 中國銀行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挑戰建設國際一流銀行
· 廣交會信息:金融危機衝擊顯現 出口市場仍有空間
· 商務部把應對金融危機作為實踐科學發展觀現實課題
· 我國已經採取針對性政策扶持就業應對全球金融危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