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11月4日電(記者王攀)從當年引進國外設備、資金和技術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兩台核電機組,到如今以自主品牌核電技術自主建設二十多臺核電機組——改革開放以來,堅持走“高起點起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我國核電事業實現了質的飛躍。
目前,在大亞灣核電站基礎上經過持續創新形成的自主品牌中國改進型壓水堆核電技術方案——CPR1000,安全、技術和經濟指標達到了國際同類機組先進水平,為促進我國核電産業整體能力的提升和産業鏈的升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核電産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期。
沐浴改革開放春風,大亞灣核電站高起點起步
改革開放前,我國核電發展長期處於探索階段,先後組織開發了高溫氣冷堆、熔鹽堆、壓水堆、釷增殖堆等技術,但一直未能實現突破。
1978年12月4日,鄧小平在會見法國外貿部長弗朗索瓦後宣佈:“中國決定向法國購買兩座核電站設備”。1982年,經過反復論證,國務院批准建設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從1987年開工建設,到1994年建成投入商業運行,大亞灣核電站處處呈現出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氣象。
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過程中,大亞灣核電站採用了“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的模式,開創了利用外資建設大型基礎産業項目的新路子。在工程管理方面,全面實行了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和合同制。工程建設所需的鋼材、水泥等基建物資完全從市場上採購。
30年來,大亞灣核電站不僅實現我國大陸大型商用核電站零的突破,也響亮地回答了“中國人能否管好現代化核電站”這個問題。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盧長申説,通過持續創新,大亞灣核電站現在兩台機組年度最高能力因子已由可研報告的65%提高到99.95%;反映核電站安全性的堆芯熔化概率同投産時相比下降了接近80%,達到國際同類機組先進水平。通過實施18個月反應堆核燃料換料改造,大亞灣核電站每台機組平均三年減少一次換料大修,年發電量增加3億千瓦時至5億千瓦時。
還有一組數據更具説服力:1999年以來,在法國電力公司組織的國際同類50多臺機組累計30項次的安全業績挑戰賽中,大亞灣核電站和2003年11月建成的嶺澳核電站一期共獲得17項次第一名,為我國核電在國際上贏得了聲譽。
截至今年10月31日,大亞灣核電站累計實現上網電量1981億千瓦時,向香港供電1375億千瓦時,為促進香港的穩定和繁榮,支持廣東省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減少珠三角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7月4日,大亞灣核電站以售電獲得的利潤,圓滿完成了總額為56.74億美元的基建貸款本息償還任務,併為已建成的嶺澳核電站一期和在建的嶺澳核電站二期提供了全部資本金,為在建的紅沿河核電站、寧德核電站等提供了主要的項目開發資金,發揮了強大的資本裂變效應。
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大亞灣百煉成鋼結碩果
在衡量一個國家核電發展水平的關鍵指標中,有沒有自己的核電技術是一項硬指標。1994年在大亞灣核電站基礎上組建的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深知,要實現中國核電事業的起步,決不能局限于被動接受和簡單引進技術,必須堅持不懈地在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再創新,形成中國自己的核電技術。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大亞灣核電站建成投産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每年投入1500多萬美元,對大亞灣核電站進行了700多項技術改進和改造。
在這些改進的基礎上,1997年開工建設的嶺澳核電站一期實施了52項重大技術改進,設備國産化率達到30%,創造了自首次臨界及商運以來無非計劃停堆935天的世界紀錄。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在成功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的基礎上,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在嶺澳核電站二期的建設中進行了數字化儀控、半速汽輪機等15項重大技術改進和40多項其他改進,採取了嚴重事故預防和環節等措施,形成了一種與當年引進的技術相比更先進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這就是自主品牌的中國改進型壓水堆核電技術—CPR1000。
中廣核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善明説,“在自主品牌CPR1000核電技術中,我們不僅吸收了世界上的先進經驗,還在數字化儀控系統、汽輪發電機等反映核電站先進水平的領域進行了許多重大改進和探索;這些改進和探索已在安全性、技術和經濟性等方面與當初引進的技術相比發生了質的變化,達到了世界二代改進型核電技術的先進水平,許多指標接近國際先進的三代核電技術。”
2005年12月,作為自主品牌CPR1000核電技術示範項目的嶺澳核電站二期主體工程正式開工。三年來,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對後續開工的核電項目建設發揮了借鑒作用。
張善明説,自主品牌核電技術的形成,拉近了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加速了我國核電從起步到發展的進程,為實現核電在21世紀有較大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積極推進核電建設,大亞灣核電基地釋放輻射效應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國家頒布了《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核電裝機4000萬千瓦、在建1800萬千瓦的目標。
要實現核電中長期規劃提出的目標,必須有可靠的技術路線作為支撐,這為自主品牌核電技術提供了大舞臺。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在建的12台核電機組中,採用CPR1000核電技術的佔89.3%;在國家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20臺核電機組中,採用自主品牌 CPR1000核電技術方案的佔57.4%,佔據主導地位。
採用自主品牌核電技術核電站的標準化、系列化、規模化建設,有力地帶動了我國核電産業整體能力的提升。在嶺澳核電站一期建設中,全國有17個省、區、市共181家製造廠和供貨商參與工程建設。目前,我國重型裝備製造企業的核電設備製造能力已今非昔比,他們可以為目前在建的核電項目提供60%以上的設備,這與三十年前完全依賴引進國外設備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在國家加快核電建設方針指引下,大亞灣核電基地在核電技術創新、經驗傳承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呈現出巨大的輻射效應。一批批來自全國各核電項目的青年學子匯集到這裡,接受系統專業的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培訓。一支支核電建設隊伍從這裡整裝出發,奔赴核電建設一線。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發佈的最新數據,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已經成為目前世界上承建核電裝機容量最大的企業。
“原來我們需要依賴引進技術和外國專家,現在我們派出自己的隊伍就可以開工建設;原來我們要舉全國之力建設一個項目,現在我們可以全國同時開工多個項目,而且安全風險能夠得到有效控制。沒有改革開放,核電産業能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嗎?”在核電一線工作整整30年的中廣核集團公司高級顧問劉錫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