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安徽糧食30年增産300億斤 從自給不足到中部糧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0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11月5日電(記者楊玉華、葛如江)今年秋收,安徽蕪湖縣六郎鎮村民江宏家的水稻高産示範田又傳喜訊,雜交稻畝産再超1400斤。看著豐收的稻穀,老江感嘆:“這樣的産量30年前不可想像,那時我們這一畝水稻能産300斤就算很會侍弄地的嘍!”

    老江的感嘆是過去幾十年安徽糧食生産能力提升的一個縮影。從1978年,安徽省糧食總産296.5億斤,到今年全省糧食産量預計超過600億斤,農業大省安徽在過去的30年裏糧食生産連跨幾個百億斤臺階,從當初的自給不足到如今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商品糧調出省份!

    安徽是中部糧食主産省,常年糧食播種面積佔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0%,達9000萬畝左右。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和小麥,面積和産量分別佔到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的70%和80%,是全省糧食生産的主體。多年來,安徽省小麥産量低於周邊省份和全國平均水平,水稻質量不高,産業競爭力不強。究其原因,主要是關鍵技術應用不到位。特別是小麥生産上,大播量、施肥一炮轟等現象比較普遍,技術轉化率低成為影響該省糧食生産的重要制約因素。

    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中央歷來重視安徽的糧食生産,安徽省委省政府也認識到搞好糧食生産對促進中部崛起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為此,安徽省堅持把糧食生産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從2005年秋種開始,陸續啟動小麥高産攻關活動和水稻産業提升行動,以主攻單産,提高質量,增産增收為主要目標,提出到2010年,小麥平均單産新增150斤,總産增加50億斤;水稻單産提高100斤,總産增加30億斤。

    循著這一“科技豐糧”的思路,安徽農業部門針對現有糧食生産上的薄弱環節,重點推廣優質高産良種、科學播種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的集成,通過農技專家的對口指導、一線講座和跟蹤服務,提高糧食單産、改善糧食品質。僅小麥良種目前在全省的應用面積就已達到86%以上,其中增産潛力大抗凍害的半冬性小麥品種成為各地主要應用品種,使得三年來安徽小麥凍害面積大為減少。

    在此基礎上,安徽全面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等中央惠農政策,不斷加大地方財政投入,省委省政府每年拿出兩大行動專項經費近6000萬元,通過建立覆蓋市縣鄉村的示範區(片),扶持獎勵小麥生産大縣、大戶,給予良種良法配套補貼等辦法,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兩年共撥專款1.45億元,對兩大行動核心示範區的農戶分別給予小麥每畝8元、水稻每畝5元的良種補貼,今年更是將小麥良種補貼標準由上年的每畝8元提高到10元,進一步調動農民積極性,引導農民優化品種、應用關鍵技術。

    正是在這些科技和政策的有力推動下,近年來安徽糧食生産取得了單産提高、品質改善、能力提升、效益增加的顯著成績。2004年以來,安徽省糧食生産連續四年超過500億斤,今年糧食總産預計超過600億斤,較1978年的296億多斤增長300多億斤,單産水平也由1978年的320斤增加到2007年的597斤,實現單産、總産均翻了一番。

    安徽省農委主任張華建認為,安徽近年來實施小麥高産攻關和水稻産業提升行動的成功實踐,充分顯示了國家惠農政策的導向作用,以及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的突出成效和巨大潛力,這無論對於提高安徽糧食生産能力還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都具有積極意義。

    據悉,安徽省目前正在強化小麥高産攻關、水稻産業提升行動的基礎上,著力探索構建穩定糧食生産的長效機制。通過總結高産攻關經驗,編制糧食生産技術標準,培育種糧大戶,發展專業合作社和協會,改革和完善農技服務體系等手段,提高糧食生産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提升糧食生産能力。力爭到2010年,糧食再跨增産百億斤的新臺階,打造中部地區高産“糧倉”。

 
 
 相關鏈結
· 安徽:2009年高考相關政策不作大調整
· 安徽:全面啟動稻穀、菜子油國家臨時儲備收購
· 安徽前三季度實現進出口157.6億美元 增長35.5%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