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汶川災後重建用地佈局將遵循科學評價等四大原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11月24日電(記者 熊德)中國土地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日前在安徽合肥召開,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成為會上專家交流的重要議題。四川省國土勘測規劃研究院院長李何超指出,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用地佈局將遵循科學評價、以人為本、城鄉統籌和改善環境等四大原則。

  科學評價原則。以地震及地質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為基礎,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土地利用安全性評價,避開危險區和地質災害易發區,合理確定城鎮、農村居民點及其他建設用地的佈局。

  以人為本原則。重建用地佈局特別是農村居民點重建選址,應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開展,廣泛徵求群眾對選址方案的意見,切實保障群眾生活居住安全,著力提高群眾生産生活水平。在農村居民點用地佈局安排中,根據災後災區農村居民人口分佈、基礎設施條件等情況,結合新農村建設,引導農民適度集中居住。

  城鄉統籌原則。重建用地佈局應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目標的指導下,與區域主體功能區建設、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充分發揮以工促農、以城市帶農村的作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對於城鎮用地,將依據土地利用安全性評價結果,按照恢復重建為主、促進長遠發展、節約集約用地和不佔少佔耕地的原則,結合區域內各區縣的地形地貌特徵和交通等基礎設施佈局,形成合理的城鎮空間佈局體系。

  改善環境原則。重建用地佈局將充分考慮可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改善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工礦用地佈局將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並及時採取人工措施修復受損生態系統。

  針對過渡性安置用地佈局問題,李何超指出,在各類重建用地佈局安排中,過渡性安置用地佈局選址應按照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的原則,選取交通條件便利、方便受災群眾恢復生産和生活的區域,並避開地震活動斷層和可能發生洪災、山體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擊等災害的區域以及生産、儲存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工廠、倉庫。過渡性安置應當佔用廢棄地、空曠地,儘量不佔或少佔耕地,並避免對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及生態脆弱區域造成破壞。

 
 
 相關鏈結
· 汶川計劃建生態旅遊區 將成為經濟發展新增長點
· 商務部就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市場服務體系規劃答問
· 廣州對口支援汶川災後重建4.5億元民生工程啟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