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為世界一流大學奠基 高等教育"211工程"成效顯著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為世界一流大學奠基
——高等教育“211工程”實施成效顯著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吳晶、趙超、郭曼桐)1995年,一項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重點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這項被簡稱為“211工程”的高等教育建設工程提出了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歷史性目標。

    經過13年的實施建設,“211工程”院校在教育質量、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率先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成為科教興國的主力軍,同時帶動了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

    世紀之交的重大決策

    無論是哪一所“211工程”實施院校的教師,回想起十幾年前學校的狀況,都會發出由衷的感嘆——

    當時,大部分高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陳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多,現代教育技術和文獻資源建設滯後,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師資隊伍的“斷層”現象比較突出。一些學校的教學和科研用房十分緊張。即使是國內著名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能力、知識和技術創新的能力,都還有相當的差距。

    此時,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浪潮正推動著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新時代的到來,對有著獨特功能和優勢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然而,立足中國的實際,要想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由大變強,縮小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差距,只能走“重點建設、帶動整體發展”之路。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于1995年發佈《“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重點學科、公共服務體系和學校整體條件建設三部分。其中重點學科建設是“211工程”建設的核心。

    這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

    1995年至2005年,工程共完成投資368.26億元,來源於中央專項資金、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學校自籌資金等多個渠道。截至2005年,全國共有“211工程”學校107所,分佈在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11工程”實施以來,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經費增長了7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增加了近5倍,儀器設備總值增長了4倍。

    打造中國高等教育的優質品牌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高校整體上在世界上名不見經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位知名大學的教授用“寥寥無幾”形容我國高水平論文的數量,更不願回憶當時去國外參加學術會議所受的“冷遇”。

    1995年,中國高校發表的被SCI收錄的論文共有10832篇,而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兩所學校同期發表的論文就達11750篇。而今,中國高校在SCI上的論文發表數增長了近7倍,有40多個學科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211工程”學校瞄準學科發展的趨勢和國家建設的重大需求,加強了重點學科建設,涉及基礎科學、環境資源、基礎産業和高新技術、農業、醫藥衛生、人文社會科學、經濟政法等領域。

    每一項在重點學科上的突破,都凝聚著“211工程”學校的努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學科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量子博弈實驗,《自然》雜誌的科學新聞對此作了專題報道;吉林大學地質學學科首次發現了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中華古果”,登上了《科學》雜誌的封面文章;復旦大學的歷史地理學科研製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向世界展示了2000餘年中國疆域政區變化的地圖,被國際學術界公認為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成果……

    借助重點學科構築的高地之“巢”,廣納四海英才,使教師隊伍整體水平邁上了新臺階。上海交通大學引進賀林博士為學科帶頭人,組建了Bio-X生命科學研究中心,成功破解了有報道的第一類人類孟德爾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近百年之謎。上海財經大學聘請著名經濟學家田國強教授擔任經濟學院、金融學院等學院院長,並從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引進了20多名學者,使學校形成了一支經濟學領域的高水平創新隊伍。

    依託重點學科的優勢平臺,發揮優秀人才的領軍作用,“211工程”學校的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目前,依託這些學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有115個,超過了總數的一半。在這些實驗室中,不僅誕生了一大批國家科技大獎,還産生了有“中國芯”之稱的“北大眾志─863系列的CPU系統芯片”、清華“USB移動數字電視控制芯片”等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成果。

    “211工程”的實施,不僅對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形成了輻射和帶動效應,也使工程學校整體形成了集合效應,推動了優質資源的共享。目前,“211工程”已擁有了與世界同步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高等學校儀器設備和優質資源共享系統等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1995年到2005年,從“211工程”學校輸送出的大批人才已遍佈國家四面八方,成為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骨幹力量。據統計,10年間,從“211工程”學校累計畢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留學生的人數分別為242.17萬人、50.62萬人、11.69萬人和11.27萬人。教育部一位負責人説,“211工程”的建設思路和成功經驗引起了國際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優質品牌。

    向世界一流大學繼續前進

    進入21世紀,世界新技術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高等院校作為知識和技術創新的源頭,應該為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在國際經濟、科技、人才競爭中爭取主動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是時代賦予我國高校的重大歷史使命。

    展望未來,面對我國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寬廣的世界眼光,緊緊抓住機遇,把重點學科和高水平大學建設推向新階段。

    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將加快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進程,除了建成一批公認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礎學科,還要有選擇地重點發展一些新興交叉學科。高等教育專家認為,經過若干年的不懈努力,通過培養和提升學科核心競爭力,我國相當一部分學科會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奠定堅實基礎。

    一流大學不僅要有大樓,還要有大師,一流的學術大師和優秀的創新團隊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根本保證。我國將進一步營造鼓勵、支持、幫助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形成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和機制。此外,我國還將進一步加大引進優秀人才的工作力度,尤其是要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吸引廣大出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回校工作,更多的“211工程”高校要源源不斷地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大批高素質的具有蓬勃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

    目前,我國的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在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過程中,高等教育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標誌,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更是一個國家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參與者正信心滿懷,決心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不懈追求,隨著“211工程”的進一步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不久的將來必定會在中國出現。

 
 
 相關鏈結
· 劉延東:加強高校反腐倡廉建設 推動高等教育發展
· 北京市探索建立民辦高等教育鼓勵資助長效機制
· "改革開放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在哈爾濱舉辦
· 姜異康:實施科教興魯人才強省戰略 發展高等教育
· 內蒙古已經建立起比較完整的蒙醫學高等教育體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