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姚潤豐、葛如江)進入11月份以來,一場場“突如其來”的大霧開始悄然登陸我國大部地區,各地大霧預警信號連續不斷。東部及西南地區東部的許多城市和鄉村被一片白茫茫的霧霾包圍,大霧導致航班延誤、高速公路關閉、空氣質量急劇下降等諸多困擾。記者27日從中央氣象臺採訪獲悉,預計未來幾天,隨著冷空氣東移南下,我國東部大範圍的濃霧天氣將趨於結束。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根據形成過程的不同,霧可分為輻射霧、平流霧、混合霧、上坡霧、蒸發霧,其中以輻射霧、平流霧最為常見。輻射霧是由於地表輻射冷卻作用使地面氣層水汽凝結而形成的霧,一般出現在晴朗、微風而近地面氣層又比較潮濕的夜晚或清晨,在秋冬季比較容易出現。平流霧是暖而濕的空氣流經冷的下墊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如海洋的暖濕空氣流向較冷的海面或陸地時,常形成平流霧。
楊貴名在採訪中對近期霧霾天氣的成因進行了分析,由於早晚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濕,那麼當它冷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裏,這就是霧。霧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説是靠近地面的雲。
特別在秋冬季節,由於夜長,而且出現無雲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散熱較夏天更迅速,致使地面溫度急劇下降,使得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在後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霧。所以,秋冬的早晨常常有霧。
“在我國中東部地區,特別是東部地區和長江流域以南易出現霧,西北地區和高原地區較少出現,原因是空氣濕度較小,不易産生大霧天氣。”楊貴名説,霧一般發生在地面風速很小、沒有上升氣流的低層大氣中;據觀測,霧一般出現在400米下,最高不超過700米情況下;霧的局地性很強,空間上分佈不均勻,生成和消失很快。根據霧形成的條件,霧大多出現在夜間到上午10點之前,中午前後開始逐漸消散。
楊貴名錶示,由於霧是在氣象要素變化很弱的情況下發生的,其預報難度很大,一般根據實況監測進行短時、臨近預報。晴朗天氣情況下的霧,太陽出來後就消散了,大範圍的平流霧,多在冷空氣來後即可消散。冷空氣雖然寒冷,但它是清潔空氣最有效、最徹底的方式,是大自然的最好“清潔工”,一陣冷空氣大風過後,天空變得湛藍透亮。
大範圍、長時間的大霧天氣對公路、水路、航空、電力影響較大,但出現大霧時空氣質量相對較差,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不容忽視。專家提醒,大霧時空氣中有毒、有害物質和大氣污染物會發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學反應,從而産生新物質。如二氧化硫在大氣中被氧化後,與霧滴結合成硫酸氣溶膠,這一新物質的毒性要比原來的物質提高10倍以上。大霧時還往往造成空氣對流不暢,污染物很難擴散,所以應盡可能避免戶外活動,尤其是心肺病患者和老人、兒童。要早晚加強室內通風,保持空氣流通,還應多喝白開水,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