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道路上亟待尋求新的突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29日   來源:新華社

創造中國奇跡的不竭動力
——中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道路上尋求新突破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徐京躍 吳晶晶 白瀛)創新精神,創新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以世界矚目的發展速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自主創新戰略成為創造中國奇跡的不竭動力,推動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不斷躍升。

    追趕世界,超越夢想。
    多方面指標表明,我國具備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和能力

    當中國改革開放進入30年之際,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令人振奮。10年前,外國品牌的工程機械佔據國內絕大部分市場,國內企業只能望“洋”興嘆;如今,徐工、柳工、三一等一批民族品牌不僅馳騁國內市場,即便在美、日等工程機械強國的市場上,也能夠見到這些“中國製造”的名牌産品。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突破2100億元,僅次於美國,市場總量佔世界市場近六分之一。近5年,中國工程機械出口以每年63%的速度增長。工程機械行業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培育和壯大了自主品牌,從根本上説,得益於它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從1978年迎來“科學的春天”,到1995年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從2006年提出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到今天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改革開放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是上世紀80年代我國擴大派遣留學生政策的受益者,1985年赴德國攻讀博士。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改革開放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我國科技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自主創新戰略有力支撐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顯著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多項指標表明,我國已經具備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定基礎和能力。

    全社會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3710億元,是1991年的26倍,年均增長22.6%;佔國內生産總值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我國已成為世界第六研發投入大國。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06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其中來自國內的發明專利申請12.2萬件。從2000年到2006年,我國國際科學論文總數從世界第8位提升到第2位,被引用次數從第19位上升到第13位,其中納米領域的論文引用數居世界前列。

    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高。在載人航天、通信、高性能計算機、芯片設計、核心軟體等一些重大和關鍵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的攻克,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設;超級雜交稻、雜交玉米、轉基因抗蟲棉等一批重大農業技術成果的突破,為農業增産增收和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

    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加快形成。創新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也是我國最可倚重的戰略性資源。2006年從事研究開發工作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達122萬人,僅次於美國。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已達4000萬左右。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885萬人,比1978年增加1799萬人。30年累計畢業普通本專科畢業生3009萬人,研究生176萬人。

    激勵自主創新的環境不斷優化。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於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重要的法制和政策保障;以建設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社會關心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熱情不斷高漲,科技教育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

    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多方面探索表明,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全國人大代表、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今年1月22日在中南海參加了政府工作報告修改稿的座談會,他提出了5點修改建議。“有兩點被吸納了,一個是關於原始創新的建議,一個是關於吸引人才的建議。”

    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電子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這是中國電子信息産業中首家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産權的IT企業在美國上市。鄧中翰説:“依靠自主創新,我們這幾年發展得非常快,在國際上特別是在計算機、筆記本電腦領域百分之百地打入了所有的品牌,包括像惠普、索尼、戴爾這些國際名牌産品,並且在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領域佔領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市場份額。”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了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大勢,黨中央、國務院于2006年制訂完成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併發布了《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提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和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調了科技進步與創新的重要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經過長期的努力,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在戰略領域超前部署,通過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來帶動産業崛起,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形式。“十五”初期,我國以攻克計算機芯片設計技術為突破信息技術瓶頸的戰略主線,以“龍芯”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芯片研發成功,結束了中國計算機有機無“芯”的歷史;以“銀河麒麟”計算機服務器操作系統為代表的基礎軟體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取得,為國防信息化建設及國家信息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芯片技術、基礎軟體技術在經濟領域的廣泛擴散、滲透,多媒體領域的“星光中國芯”“信芯”等研製成功並得到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我國多媒體産業和無線通訊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在確保重大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的基礎上,鼓勵並調動大批科技力量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推動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産業化和國際化,有效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隨著芯片、軟體技術的自主創新,我國機床領域的核心部件——數控中心的質量得到大幅提升,中高端數控機床進口增速由40%下降到10%左右,數控機床自給率大幅提升,並逐漸成為出口大國。隨著信息技術的滲透、擴散,工業化與信息化將緊密融合,我國工業將由大變強,現代服務業將又好又快發展,更好、更多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孕育新的産業方向和經濟增長點,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當前,由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引領的生物經濟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領域。“十五”初期,我國把生物科技作為未來高技術産業迎頭趕上的重點,逐年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到目前生物技術産業總産值已達4600億元,基因工程藥物、疫苗、診斷試劑等生物技術研究成果,引發了醫藥工業的重大變革。

    抓住機遇,再創奇跡。
    多方面挑戰表明,我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道路上亟待新的突破

    “誰來養活未來中國?”幾年前,美國學者布朗提出這一“疑問”,並斷言沒有人能擔此重任。

    事實卻是:中國創造了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的奇跡。改革開放30年來,僅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發和推廣,就解決了近5000萬人口的吃糧問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攻克一系列難關,使超級雜交稻畝産達到800公斤。目前,正在向畝産900公斤的目標邁進。糧食豐産科技工程使我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糧食單産水平顯著提高,創下了一系列高産紀錄。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將世界各國遠遠留在身後。

    科技創新與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越來越高。我國經濟社會已經連續30年保持高速增長,但持久永續發展面臨著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我國長期依靠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經濟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白春禮説: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弱,且時空分佈極不均勻;我國佔有的煤、油、天然氣人均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我們是在國民教育水平較低、科技創新能力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的條件下建設小康社會,是在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條件下建設小康社會,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於科技教育高度發展所形成的巨大力量。

    科技部提供的數據表明,未來20年,即使我國繼續保持佔國內生産總值40%左右的投資率,如果沒有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也不可能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再翻兩番的目標,更談不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翻兩番的目標。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加快科技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對加強自主創新提出了迫切需求。

    萬鋼介紹,隨著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各項戰略任務貫徹落實,16個科技重大專項組織實施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這些重大專項涉及我國信息、生物等戰略産業領域,能源資源環境和人口健康等領域的重大緊迫問題,是落實規劃綱要的重中之重。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已制定了規劃綱要的60條配套政策和70多個實施細則。當前面對國際金融海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黨中央、國務院積極應對,出臺了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我們要進一步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我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道路上面臨新的突破:一是把培育新興産業發展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擴大內需的一條重要途徑,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低成本計算機等新興産業的發展;二是積極推進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大力推進製造業信息化,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新技術,降低能耗、減少排放、降低成本,促進産品換代升級;三是充分利用積極財政政策,加強民生科技,加大與食品安全、健康衛生相關的公共産品供給;四是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和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支持力度,支持有創新潛力的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發展壯大。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未來的中國,一定是一個充滿創新活力、洋溢創新激情的國家,一定是一個迸發創新智慧、薈萃創新人才的國家。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增活力

    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是當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轉變發展方式、增強企業和經濟發展後勁的有效途徑。

    企業是經濟的主體,是宏觀經濟的基礎。企業興則經濟興,企業強則經濟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最根本的是要激發企業的活力,增強企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針對當前部分行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産經營面臨的困難,中央已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次中央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採取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的措施,為企業應對挑戰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現在,當務之急是加快調整結構,加快自主創新,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詳細>>>

京津城際鐵路成顯示中國自主創新實力的國家名片

    8月1日,由北京開往天津的首趟城際列車從北京南站駛出。當日,北京至天津的城際高速鐵路正式開通運營。開通後,列車最高運營速度將達到每小時350公里,北京到天津直達運行時間在30分鐘以內。 新華社記者 公磊 攝

      運營時速350公里,工程精確度以毫米計算,人均百公里能耗不到8度電……9月1日,我國首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正式運營滿1個月,在節能環保、持續運營時速以及舒適度等多個方面均站在世界高速鐵路的最前列,成為顯示中國自主創新實力的國家名片。

    “京津城際整體設計與運行效果是世界上最棒的!”多次參與列車測試的德國西門子公司交通技術集團列車部副總裁厄尼斯·羅素難掩艷羨之情,“這條線路的標準、軌道、列車都是中國人設計製造的。這麼短的時間,完成了最高技術水平的鐵路工程,中國夥伴很了不起!”詳細>>>

 
 
 相關鏈結
· 測繪局局長徐德明強調加強自主創新建設測繪強國
· 安徽加快推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試驗區建設
· 山東開展提高自主創新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專項督查
· 珠三角"倒閉潮"求證:沒有自主創新企業難於生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