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迅速成就斐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04日   來源:新華社

迎接慈善事業的春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迅速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記者李菲、陳菲、張景勇)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數億人民的慈善之舉讓中國慈善事業進入新的時代。

    “中國慈善事業的春天已經到來。”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日前在“2008中國全球公益慈善論壇”上這樣評價。

    “慈心為人,善舉濟世”。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迅速,成就斐然。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深切關懷,為慈善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慈善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蓬勃發展的慈善組織、公民日益增強的慈善意識,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慈善事業發展

    “原來是‘被遺忘角落’,現在已成為‘社會焦點’。”已在山西省太原市社會福利院工作了30年的梁克,對我國慈善事業之變感觸深刻,“30年來,福利院發生了天翻地覆般的變化,中國的慈善觀念日益興起、慈善事業蓬勃發展。”

    慈善事業的巨大變化,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歷次重大災難發生後,黨和國家領導人率先垂范,捐款捐物,在全社會倡導文明互助之風。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詳細列出了一個個“第一次”: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慈善事業”第一次被明確寫進黨的重要文獻;十六屆五中全會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支持社會慈善、社會捐贈、群眾互助等社會扶助活動”的要求;十七大報告強調要“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2005年3月,國務院將“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重申要“積極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支持慈善事業發展”;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鼓勵和支持慈善事業發展”。

    ……

    民政部門承擔起了管理、指導慈善事業發展的職責。2005年11月,民政部在首屆中華慈善大會上發佈了《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年)》,首次明確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目標、原則和措施,為推動慈善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8年9月,以福利彩票、慈善和社會捐助、老年人和殘疾人福利以及兒童福利四方面工作為主要業務的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正式成立。

    “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的成立,意在進一步推進與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更是意義深遠。”首任司長王振耀表示。

    “‘慈善事業促進’6個字首次成為政府部門一個司的名稱,這也説明政府希望強力推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決心。”這個司主管慈善和社會捐助的處長鄭遠長説。

    慈善事業三十年成就斐然

    黨和政府對慈善事業的重視,為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勁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慈善事業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在扶老、助殘、救孤、濟困、救災、助學、助醫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産生了積極而深遠的社會影響。

    “推動奉獻文化最重要的訊息是令社會認識到,即使一點星光,在黑暗夜空中也是一片光亮,如果每個人能更多投入自己的一份力及一點資源,就可以匯聚成廣大力量。”獲“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的李嘉誠先生説。

    正是由於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一點一滴的聚集,才匯成了愛的海洋,推動了慈善事業的飛速發展。

    --全社會的慈善意識普遍提高,公民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逐步提高,社會慈善文化氛圍大為改善。特別是今年年初南方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迸發出來的捐贈熱情,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

    --慈善組織數量發展較快,慈善組織的活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成為除政府之外我國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重要補充力量。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在全國註冊的慈善組織中,各級基金會有1361家,縣級以上慈善會、紅十字會4100多家。

    --集結慈善資源的途徑不斷拓展,慈善捐助數量逐年提高。2005年之前,我國每年的慈善捐贈總量才幾十億元;2006年我國接收捐贈總量達到100億元;2007年達到309億元;而今年全年捐贈將接近1000億元。

    “中國社會存在著豐富的慈善資源,汶川地震進一步喚醒了中國公眾的慈善意識,改變了國內的捐贈來源結構。”王振耀説,“過去幾年中,我國個人和企業捐贈保持著20%以下和80%以上的比例。此次抗震救災,來自個人的捐贈首次超過了企業。”

    據統計,“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截至11月25日,全國共募集慈善款物總額高達762億元。“中國的慈善事業經過汶川地震之後,現在已經成為一種風尚。”王振耀説,全國人民的數億愛心開啟了中國慈善事業的公益元年,中國慈善已邁入公益時代。

    我國慈善事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2008年6月12日,上海市民朱希晨的母親沈翠英將自己一套近150平方米的住房拍賣,所得450萬元全部捐出,用於在四川都江堰地震災區建造一所能抵抗強震的學校。

    在一些人看來,母親捐房即意味著財産的“流失”。朱希晨卻説,在經濟上,這可説是一筆損失,但在精神上,它帶來的收穫更大。

    我國自古就有互助互濟、扶弱濟困的優良傳統,慈善理念和慈善實踐源遠流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慈善事業不僅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且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成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有益補充。

    慈善事業,在歷史上曾對融洽鄰里關係,弘揚傳統美德,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産生過重要作用;在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也日益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城市低保人口2200多萬、農村低保人口2620萬,每年有近8000萬災民需要救濟,同時還有6000萬殘疾人需要實施救助。解決好這些困難群體面臨的各種困難,單靠政府的救助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公益事業捐贈法、基金會管理條例……為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陸續頒布了一系列與慈善事業相關的法律和法規,相繼出臺了許多鼓勵慈善捐贈的稅收優惠等政策,逐步加大了對慈善文明之舉的宣傳力度並建立起慈善表彰激勵機制,為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正確的輿論導向。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慈善事業在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的角色,尤其是在1998年抗洪、2005年援助印度洋海嘯災區、2008年抗擊汶川大地震災害等過程中,慈善的身影無處不在,發揮了重要作用。

    慈善事業的發達程度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雖然我國的慈善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慈善事業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王振耀表示,要通過健全機制等手段大力推進慈善事業發展,使慈善成為普通人身邊的事情和自覺的行為。

    中國的慈善事業正在昂首闊步地向前走,雖然其中還存在各種問題有待解決,但是值得欣喜的是,慈善已經開始得到公眾的關注。我們相信,中國的慈善事業一定能夠從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

 
 
 相關鏈結
· 民政部副部長:金融危機對中國慈善事業影響不大
· 近年來我國政府開始加大對慈善事業的支持力度
· 我國慈善事業有發展的空間和潛力 金融危機對其影響不大
· 目前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存在和社會需求不完全適應等問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