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科院提出"六大科技創新"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1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記者孫聞、吳晶晶)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12日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以6個領域的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

    路甬祥説,為有效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有效應對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有效解決制約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做好6個方面的工作:

    ——大幅提高能源與資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戰略性的大陸架和地球深部勘查與開發,大力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與新型替代資源,構建中國可持續能源與資源體系。

    ——加速材料與製造技術綠色化、智慧化、可再生循環的進程,促進我國製造業産業結構升級和戰略調整,有效保障我國現代化進程材料與裝備的有效供給與高效、清潔、可再生循環利用,構建先進材料與智慧綠色製造體系。

    ——發展智慧寬帶無線網絡、先進傳感與顯示和先進可靠軟體技術,加快和提升我國信息化進程和水平,消除數字鴻溝,走出一條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道路,構建無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網絡體系。

    ——促進我國農業結構的升級,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農業和相關生物産業,保證糧食與農産品安全,構建我國生態高值農業和生物産業體系。

    ——推動醫學模式由疾病治療為主向預測、預防為主轉變,將當代生命科學前沿與我國傳統醫學優勢相結合,在健康科學方面走到世界前列,構建滿足我國十幾億人口需要的普惠健康保障體系。

    ——大幅提高我國海洋探測和應用研究能力,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能力,空間科學與技術探測能力,對地觀測和綜合信息應用能力,構建我國空天海洋能力創新拓展體系。

    路甬祥説,中科院必須著力促進基礎交叉前沿研究,促進理論、實驗和計算科學的結合,促進手段、方法與儀器的創新,促進數學與系統科學前沿發展及與其他學科領域的交叉和應用,促進轉移轉化研究與重大系統集成。

路甬祥:中科院將更加注重吸納地方、企業與社會投入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記者孫聞、吳晶晶)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12日表示,未來中科院將從主要依靠國家投入為主,實現向依靠國家穩定投入為主,有效吸納地方、企業、社會和全球多源資源集成的格局轉變。

    路甬祥當天在中國科學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説,中國科學院將努力保持經濟資源總體結構的合理穩定和總量的持續增長,使國家穩定投入不低於國家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競爭獲取資源不低於我國全社會科技投入增長的速度。

    他説,未來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國家財政提高對中科院穩定支持的比例,將國家穩定投入與競爭獲取資源的比例,力爭從目前的5比5,提高並穩定在7比3;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我國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的格局,鼓勵和支持研究所在積極建議和承擔國家科技任務的同時,積極建議和承擔地方、企業和社會的重要科技任務,積極開展實質性國際科技合作,廣泛吸納國內外創新資源,調整優化研究所經費結構。

路甬祥:世界正處在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記者吳晶晶、孫聞)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12日在中國科學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表示,世界正處在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

    路甬祥表示,得出這一重要結論,主要基於三點判斷。一是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戰後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這次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過度依靠金融投機,過度依靠超前消費,過度依賴監管缺失的虛擬操作,金融與經濟泡沫破裂。依靠科技創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是擺脫危機,創新經濟增長的根本出路。這將強烈地激勵和加快科技創新突破與新科技革命的到來。

    二是前瞻全球現代化發展的未來圖景,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數十億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歷史進程與自然資源供給能力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凸現和尖銳,按照傳統的大量耗費不可再生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的經濟增長方式、沿襲少數國家以攫取世界資源為手段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人類生存發展的新需求強烈呼喚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三是從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態勢看,奠定現代科技基礎的重大科學發展基本發生在20世紀上半葉,“科學的沉寂”已達60餘年,而技術革命的週期也日漸縮短,同時科學技術知識體系積累的內在矛盾凸現,在物質能量的調控與轉換、量子信息調控與傳輸、生命基因的遺傳變異進化與人工合成、腦與認知、地球系統的演化等科學領域,在能源、資源、信息、先進材料、現代農業、人口健康等關係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領域中,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顯現。

中科院2009年起將全面啟動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記者吳晶晶、孫聞)記者從12日舉行的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了解到,中科院自2009年起將全面啟動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在未來5年內將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支持領軍人才600名。

    中科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説,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將把中科院各類人才計劃整合為“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計劃”、“優秀青年人才培育計劃”、“支撐與管理人才培養計劃”、“海外智力引進與人才國際交流培養計劃”4大計劃。其具體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支持領軍人才600名,引進培養學術技術帶頭人600名,培養造就優秀支撐和管理人才600名,培養支持青年創新人才6000名,吸引和資助海外優秀學者和外國科學家1500名來院工作。

    白春禮表示,配合國家相關人才計劃,中科院將加大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力度,重點支持院內成長的科技領軍人才主持或承擔國家或院的重大科技任務,繼續培養和引進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加大對35歲以下優秀青年創新人才的支持,拓展國際化培養渠道,優化青年人才成長環境,為有潛質的青年人才成長創造條件,激勵優秀青年人才不斷挑戰自我、脫穎而出。大力吸引和培養優秀技術支撐和公共支撐人才,支持引進急需緊缺的傑出人才,穩定重大科學工程優秀技術骨幹和公共技術平臺負責人,培養大批中青年管理骨幹和優秀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

    中科院還將分層次有重點地吸引和資助活躍在國際前沿的海外優秀學者和外國科學家前來訪問和工作,以定向選派為主,支持優秀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撐人才、骨幹管理人才和轉移轉化人才的國際化培養。

路甬祥:科研人員評價體系中將淡化論文與獎勵數量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記者孫聞、吳晶晶)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12日表示,中科院將逐漸調整對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論文與獎勵數量在評價體系中所佔權重將逐步淡化。

    路甬祥當天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致辭時指出,未來中科院對科研人員的評價將從以論文、獎勵數量評價為主,實現向以創新實際貢獻、創新發展態勢、創新質量水平評價為主的跨越;從比較關注同行評價為根據,實現向更加注重實踐和歷史檢驗與評價的轉變,中科院的“知識創新工程更要經受國家、人民和歷史的評價”。

    他説,中科院要進一步推進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系統研究等不同性質創新活動評價標準的根本轉變,進一步推進人才評價、項目評價、實驗室評價和研究所內部評價標準的根本轉變。

    路甬祥説,中科院的研究工作要從習慣於分散自由探索研究,向面向重大科學問題、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定向基礎前沿研究、關鍵核心高技術創新和重大系統集成創新、可持續發展相關基礎和系統研究為主的創新活動轉變;要從注重科技研發向同時重視轉移轉化轉變,探索完善科技研發與轉移轉化緊密銜接、相互促進的機制與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市場在成果轉移轉化中的基礎作用,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中科院08年度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頒獎大會在京舉行
· 中科院院士09年新春團拜會在京舉行 路甬祥致辭
· 中科院江蘇舉行先進能源節能減排技術成果接洽會
· 中科院“院士專家科技宣講團”赴安徽“送科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