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元宵節:有內涵有傳統韻味十足 今年月最圓最大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今年元宵月52年來最圓最大

    2月6日,市民在呼和浩特中山路商業街上賞燈購物。 元宵節即將來臨,呼和浩特市的主要街道上懸挂起各種綵燈,讓市民感受到了濃濃的節日氣氛。 新華社記者 李欣攝

    新華社廣州2月7日電(記者徐清揚)廣東天文學會7日預告,今年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月,是1957年以來最圓最大的。我國各地都可觀賞到最圓最大的元宵月,月亮最圓時刻發生在22時49分(望)。

    今年元宵節還會出現半影月食,我國各地乃至亞洲、大洋洲、歐洲東部、非洲東部和北美洲西部都可看到。半影月食最佳觀賞時刻出現在22時38分左右。

    廣東天文學會常務理事李建基表示,今年是國際天文年,巧逢52年來最圓最大的元宵月和半影月食同時出現,這種罕見而特殊的天象,難得一見。

    李建基解釋説,當太陽、地球和月球排成一條直線時,就有可能發生月食。太陽照射地球時,在地球的另一面會出現一條長長的圓錐狀的影子。地球的影子可分為本影和半影兩種。而月食可分為三種: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當月亮全部進入地球的本影時,是月全食;當月亮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是月偏食;當月亮僅進入地球的半影時,是半影月食。今年2月9日的月食就是半影月食。半影月食即使發生了,肉眼也難以覺察,通常用儀器觀測或照相方法,才發覺其真的變暗了。

    據介紹,2月9日的半影月食,食始是20時36分左右,食始方位角在月亮正北偏東71度;食甚是22時38分左右,最大食分是0.925,即月亮的視直徑被遮掩千分之九百二十五;食終是次日零時39分左右,食終方位角在月亮正北偏西23度。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的情人節,宋詞雲: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那麼,親友、情人何時約會最佳呢?李建基認為應該在18時04分以後。比如在廣州,當天月亮在18時04分從東方升起,大約30分鐘後又圓又大的望月才出現在人們面前。

    正月十五月亮最圓時刻發生在22時49分(望),此時是最佳賞月時機。

    2月7日,來自美國的傑克孫(右二)和雅娜(右三)在居民小區學習包元宵。當日,上海市大寧路街道的居民和社區內的各國留學生以猜燈謎、包元宵的方式,共同迎接即將到來的元宵佳節,感受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姻緣會”

    新華社天津2月7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觀燈、猜謎、吃元宵,其實,這天還是中國的“情人節”和“姻緣會”。專家指出,元宵節作為中國的“情人節”和“姻緣會”,有內涵、有傳統,韻味十足。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説,古時候,元宵節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賜予未婚男女以相識的機會。在傳統社會裏,禮制森嚴,年輕女孩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但是,過元宵節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借著賞花燈之便,為自己物色對象。所以,年輕男女絕不會錯過這一天賜良機。

    元宵燈節期間,也是年輕男女與情人相會的時候。歐陽修有詩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在《青玉案》中寫道:“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述的就是元宵夜時男女約會的情景。

    傳統戲曲裏的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定情,就連電視劇《大明宮詞》中,也有太平公主在元宵之夜邂逅初戀情人的情節。所以,元宵節裏充滿了中國人的浪漫故事,算得上是中國的“情人節”和“姻緣會”了。

    天津市社科院輿情研究所首席專家王來華表示,元宵夜,為有情人提供了一個傳情達意的渠道,情侶們或密箋赴約,或互贈詩帕,體現的是一種純潔的男女之情,這種感情婉約、曼妙、含蓄、內斂,韻味十足,具有獨特的東方魅力。

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狂歡節”

    2月4日,蘇州市民參觀安裝完成的大型“九龍壁”宮燈。當日,由九條飛龍組成的大型“九龍壁”宮燈在蘇州製作完成,將在元宵節期間展示,供公眾參觀。這組宮燈出自蘇州市東吳燈彩雕塑工藝廠的燈娘之手,長12米、高4米,內部骨架為鋼質,外部面料為絲綢和絹紗,九條飛龍栩栩如生。新華社發(朱桂根 攝)

    新華社天津2月7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2月9日是傳統的元宵佳節。民俗專家介紹説,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熱鬧程度堪稱中華民族“狂歡節”。

    天津市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説,中國農曆規定,將太陽和月亮黃經相同的日期作為一月之首,即初一,此時,太陽、月球、地球大體在一條直線上。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元月十五是傳統農曆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綵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闔家團聚,其樂融融。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説,元宵節在中國至少有2000多年曆史。傳説,西漢在平定“諸呂之亂”後,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於是將平亂的正月十五這天定為與民同樂日。

    東漢明帝倡奉佛教,聽説佛教正月十五僧人點燈敬佛,就下令這天夜晚在皇宮寺廟點燈敬佛,並命士族庶民挂燈,此後,元宵節逐漸形成盛大節日。

    民俗專家表示,除夕和正月初一過大年,傳統上是以家庭為單位歡度,元宵節則講究的是走出家門普天同樂,是各民俗節日中唯一以“鬧”為核心內容的節日。俗話説“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歡騰、熱鬧,也道出了元宵節與其他節日的不同之處。

    民俗專家説,元宵節盛行張燈結綵,觀燈遊賞,煙火也是不可缺少的。除燈火之外,更為突出的活動是各種社火,諸如舞獅子、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打腰鼓、扭秧歌,年年扮演,盛行不衰,元宵節可説是中國的狂歡節。其風俗活動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更顯得千姿百態、絢麗多彩。

 元宵節猜燈謎始於南宋至今不衰

    2月4日,在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鎮紅廟村,村民在繪製綵燈。元宵節當天,紅廟村將舉辦九渡河鎮首屆大型“元宵節燈會”,街頭將懸挂8000多盞燈籠,並開展猜謎語、賞綵燈、舞龍舞獅、扭秧歌、唱大戲、品美食等活動。新華社發(卜向東 攝)

    新華社天津2月7日電(記者 周潤健、蔡玉高)元宵節,我國民間有“觀燈猜謎”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説,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記載,猜燈謎自南宋起開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綵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天津市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説,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於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學形式,生動活潑。燈謎的基礎是謎語,而謎語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早在春秋戰國時謎語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一些“政客”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説動各國君主,往往在發言中採用民間故事傳説的隱喻方法,巧妙影射。當時把這種方法叫“隱語”或“瘦詞”。

    到漢代時,逐步演變成為破譯文字形義為主的謎語。這時的謎語還是比較粗糙的,有民間老百姓創作的,也有文人創作的。到了三國時,謎語書面創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謎語與元宵賞燈相結合,豐富了燈節的娛樂活動,這時才是燈謎。此後,謎語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為在宋代,遊樂場所“瓦舍”興起,給燈謎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促進了燈謎的發展。於是,當時不少的文學家都成為制謎高手。

    明清兩代是燈謎發展的極盛時期,文學家還把猜謎活動寫入小説中,《紅樓夢》裏就描繪了許多賈府猜謎的生動場面。

    民間猜謎已不限于元宵、中秋、七夕,有的地方平時朋友相聚也會猜上一陣子燈謎。燈謎如今除了用在元宵節上,也成為人們日常文化娛樂的一種形式。

元宵節民間有舞獅、耍龍燈、跑旱船、扭秧歌等“百戲”活動

    新華社天津2月7日電(記者 周潤健、蔡玉高)元宵節除燃放燈火外,還有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活動,為節日增添了喜慶氣氛。民俗專家表示,這些民間活動體現了人們一種美好的節日情感,即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

    據天津市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這一民間娛樂活動形式活潑、表演優美、極具浪漫色彩以及東方特色。每逢元宵燈節,城鄉人們都要耍龍燈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多用竹篾、木條扎成骨架,外用綢、布或紙上粘金銀箔製成,節數不等,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

    舞獅子也是我國的一種優秀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躥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

    除了“舞龍”“舞獅”外,元宵節裏,質樸的北方人民喜歡扭秧歌來慶賀。秧歌的流傳地域非常廣,各地秧歌的風格也大不相同,其中以東北秧歌流傳範圍最廣,其藝術水平較高。

    東北秧歌在演出形式上,一般分為大場和小場。大場是由幾十個人分別扮成漁夫、樵夫、貨郎、小丑、小旦、醜婆等形象,同時舞蹈,主要表演各種隊形的變換,而小場是由兩三人表演的舞蹈或歌舞小戲。

    元宵節裏還有跑旱船、踩高蹺、打腰鼓等習俗。民俗專家表示,這些活動年年扮演,盛行不衰,元宵節可説是中國的狂歡節。其風俗活動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更顯得千姿百態、絢麗多彩。

民俗專家説,正月十五又稱“燈節”要觀賞花燈

    新華社天津2月7日電(記者 周潤健、蔡玉高)9日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又稱“燈節”,主要特色以觀賞花燈為主。民俗專家表示,在中國有不少節日有觀燈活動,但以元宵節最為壯觀,場面最為宏大。

    關於觀燈還要從漢明帝説起。據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羅澍偉研究員介紹,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朝廷號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燈,以示對佛的尊重。此風俗歷代相沿,到唐宋時期,達到極盛。當然這也得益於東漢末年蠟燭的出現,以及蠟燭在魏晉時期的廣泛應用。唐代,在上元夜,不僅百姓燃燈慶賀,連皇帝也不時與后妃出宮“微行觀燈”,甚至“放宮女數千人看燈”。

    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達,城市的元宵夜幾乎成了居民們的狂歡節,傳統城市的光文化也隨之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元宵燈會不論在規模上還是燈飾的奇幻方面,精美都超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俗化,民俗特色更鮮明。

    到了明代,燈節活動更為發展,還增設了戲曲表演。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裏取消了燈會,但是民間的燈會卻仍然盛行。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賞燈活動規模空前。除了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後來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的內容。

    民俗專家認為,元宵節的燈火繁盛,且歷代相沿,熱鬧非凡,和歷代皇帝的倡導、參與有很大關係。帝王們常借節日之光追求享受,討民間“富足”的口彩。

 
 
 相關鏈結
· 遼寧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元宵抽查合格率達到100%
· 花燈喜迎元宵節
· 2009年元宵節專題
· 元宵節詩詞選
· 北京:元宵湯圓抽檢合格率98.88%
· 過量吃元宵不利人體健康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