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旱情 科學應對
——對話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肖子牛
北方旱區旱情到底有多嚴重?
乾旱程度總體達30年一遇,屬極端氣候事件
記者:北方地區最近的旱情有哪些特點?是否屬於極端氣候事件?
肖子牛:去年10月底到今年2月上旬,河北、河南、陜西、山西、山東、甘肅、江蘇、安徽等北方冬麥區,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乾旱。
這次旱災有幾個特點:降水異常少,持續沒有降水的時間比較長,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等都出現超過100天的無降水日,不少地方整個冬天沒有下過像樣的雨雪;氣溫偏高,土壤失墑快,對旱情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冬季有幾次非常強的冷空氣過程,乾旱與階段性低溫相交織,對農業生産産生比較大的負面影響。多種成災因素相交織,使得影響範圍廣,災害比較重。
我們認為乾旱程度總體上達到30年一遇,局部特別乾旱區達到50年一遇,屬於極端氣候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年來,我國這樣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
在亞洲地區,今年冬季的乾旱是一個普遍現象,南亞、東南亞都出現了旱情。
這場旱災的危害會有多大?
從氣象情況看,暫未超過10年前的冬春連旱
記者:北方地區歷史同期出現過類似的乾旱嗎?最為嚴重的是哪一次?
肖子牛:在我國,自然災害中70%是氣象災害,氣象災害中70%是旱災,“一旱一大片”。
我國地處季風氣候區,秋冬季節,北方大部地區降水稀少。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國北方地區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降水偏少、氣溫偏高,頻繁出現乾旱。最近十幾年,北方冬麥區,冬、春季乾旱時有發生,嚴重年份甚至可以持續至初夏,對農業生産造成極大影響。
1998年12月至1999年3月,北方冬麥區大部降水總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九成,出現冬春連旱。那一年,河南省大多數河道流量比常年同期減少50%以上,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4米,900多座小型水庫乾涸,近1/5的機電井出水不足。陜西全省夏糧作物受旱面積達140萬公頃,佔越冬作物的81%,其中枯死苗20萬公頃,夏糧減産120萬噸,經濟作物損失7億元,170多萬人、70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2001年,北方冬麥區發生嚴重春旱並持續至6月,山西全年糧食産量比2000年減産10%。
北方旱區(河北、河南、陜西、山西、山東、甘肅、江蘇、安徽8省)這個冬季平均降水量為25.4毫米,雖然是2000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小值,但只排在1951年以來第四位,降水量最少的是1998—1999年冬季。
再看另一個重要指標,北方旱區這個冬季平均無降水日數為85.1天,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高值,最多的還是1998—1999年冬季。
面對北方冬麥區的嚴重旱情,必須高度重視,全力以赴抗旱奪豐收;同時也不必恐慌,只要科學有序應對,一定能打贏這場硬仗,減輕旱災損失。
如何正確應對當前的乾旱?
科學用水,注意防火險、防沙塵、防倒春寒
記者:根據氣候預測,3月份華北、黃淮等地降水偏少,河北和山西的大部、陜西和安徽北部、山東西部、河南東部旱情將進一步發展。應該怎樣科學有序應對旱情?
肖子牛:北方一些地區旱情還會發展。另外,目前西藏中部和東南部、雲南西北部、華南東部等地氣象乾旱持續發展,廣西西部氣象乾旱露頭併發展,這些地區可能有新的旱情發生。在當前北方旱情形勢有所緩和時,要考慮3月份的用水需求,注意資源的科學調配,不能只顧眼前。
要注意科學抗旱,各地條件不一樣,有些地方出現降水,有些地方持續乾旱,應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及時調整抗旱部署和措施。澆灌補肥也要講科學,減少大水漫灌,注意溫度條件,以免地表結冰使小麥受凍。
要注意乾旱影響的綜合性,不僅關注對農業的影響,華北、西藏東南部、雲南西北部、廣東、福建等地森林火險氣象等級持續較高,也要加強防範。前期秋冬連旱已在北方地區形成明顯的幹土層,今冬地表積雪覆蓋偏少,春季的沙塵天氣可能偏多,應提前做好預防準備。
要對早春容易出現的倒春寒提高警惕,採取相應的生産措施,預防初春可能的凍害對小麥返青的影響。最近,旱區大規模人工增雨作業,飛機、高炮、火箭齊上陣,對增加降水起到明顯作用。今後還應繼續利用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
另外,2008年我國北方地區降水量是最近10年比較多的,但總體上降水偏少、氣溫偏高的比較乾旱的態勢還沒有改變,加強節水措施、加快南水北調,是非常有必要的。(記者 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