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綜述:科學抗旱為實現夏糧有個好收成保駕護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1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18日電(記者 董峻)自去年冬天以來,北方小麥主産區發生的這場幾十年一遇的罕見乾旱,對小麥正常越冬和生長髮育造成了嚴重影響。在嚴峻挑戰面前,各級農業部門緊緊圍繞抗大旱、促春管、奪豐收目標,始終把科學抗旱擺在突出位置,力爭重旱區少減産、輕旱區保穩産、非旱區多增産,努力實現今年夏糧有個好收成。

    旱情罕見、挑戰嚴峻──科學抗旱是必然選擇

    抗旱就是澆夠水?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的專家表示,並非如此簡單。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東西氣候條件不同,水利設施各異,苗情千差萬別,怎樣澆、澆多少?這是門學問。否則,大水漫灌,不但做不到抗旱保苗,反而會“澆”死麥苗。

    專家還説,今年旱情發生季節在正常年景下還不是大面積澆水的時候。由於乾旱影響,部分麥田出現黃苗、死苗現象,需要早澆返青水、早施返青肥,救命保苗,增加了肥水管理的複雜性。隨著天氣回暖,黃淮、江淮等地可以大面積澆水施肥,但河北等華北地區土壤還未解凍,只能抓住中午溫度較高的時段,採取小水細灌的方式,防止凍害發生。

    水利設施各異,抗旱保苗也必須因地制宜。在有水澆條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各種水利設施和抗旱機具,擴大水澆面積;在沒有水澆條件的地方,只能採取鎮壓、耙磨、劃鋤、覆蓋和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減少水分蒸發,保墑防旱。

    抗旱要兼顧春管,抗旱保苗必須配套田間管理。專家指出,這次抗旱比常年增加了一次澆水,澆水可以緩解旱情,但也容易引發病蟲草害發生。同時,早春用河水等地表水澆麥,易導致地溫降低,造成土壤板結。所以,澆水後需及時劃鋤,增溫保墑,促進根係生長。

    會商、培訓、科普、指導──科學抗旱方式多樣

    在應對這次罕見乾旱中,從農業部到旱區各級農業部門,從專家到基層農技人員,全方位動員,全系統投入,針對不同的農時季節、抗旱條件和小麥苗情等實際情況,採取會商、培訓、科普、指導等各種形式,推進了科學抗旱有力有序有效開展。

    農業部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在查清苗情、墑情和可用水源的基礎上,分類制定科學抗旱對策和技術方案。同時,多次組織受旱省區農業部門和有關專家,分析旱情、苗情及其發展趨勢,研究提出抗旱和田間管理技術措施,制定發佈《2009年全國冬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意見》。旱區各級農業部門結合農業生産實際,提出了操作性強、通俗易懂的技術意見。

    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通過召開現場觀摩會、培訓會等,大力推廣抗旱技術措施,提高抗旱技術入戶到位率。同時,通過廣播、電視、報刊、手機短信等多種載體,以及發放“明白紙”、“口袋書”、光盤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普及抗旱知識,提高科學抗旱水平。

    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的專家深入生産第一線,指導和幫助農民因地制宜把科學抗旱措施落到實處,努力把旱災損失降到最低程度。農技專家根據實際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一類麥田控促結合,提高分蘗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二類麥田春季肥水管理的重點是鞏固冬前分蘗,適當促進春季分蘗發生,提高分蘗的成穗率;三類麥田多屬於晚播弱苗,春季管理以促為主。

    見勢早、行動快、措施實──科學抗旱成效顯著

    由於各級農業部門見勢早、行動快、措施實,目前科學抗旱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據農業部農情調度,截至2月17日,河南等8省小麥受旱面積和受旱嚴重面積,分別比旱情最嚴重的2月7日減少53%和56%;受旱麥田中已灌溉面積1.24億畝,已追肥面積8559萬畝,分別比7日增加45%和80%。

    據農業部調查,目前麥區的苗情已開始好轉。小麥苗情轉化升級加快,重旱區已有10%的三類苗轉化為二類苗,小麥一、二、三類苗的比例,已由越冬期的3:3:4轉化為3:4:3。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説,科學抗旱還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對今後抗旱減災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如,科學抗旱指導思想逐步形成,“科學抗旱,分類指導,水肥並進,早促早發,防控病蟲”,已成為今後農業抗旱的重要技術路線;科學抗旱技術體系逐步形成,選用抗旱品種,精細整地,鎮壓劃鋤,運籌肥水,防治病蟲害等科學抗旱技術得到綜合應用。

    此外,科學抗旱方法手段正在完善,由大水漫灌發展到塑料管灌,噴灌、滴灌開始逐步推廣應用,農機農藝措施日益配套。

 
 
 相關鏈結
· 安徽受旱耕地基本實現"澆一遍水、施十斤肥"目標
· 甘肅投入抗旱資金5600萬 積極組織抗旱春耕生産
· 山東陸續開展抗旱保苗灌溉 農田受旱面積減少50%
· 河南引黃用水創30年來新高 抗旱澆麥積500萬畝次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