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2月24日電(記者李榮)引進大學畢業生、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上海的都市現代農業正逐步向深度發展。
上海市農委有關負責人説,上海正在建立和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和本地産鮮活農産品最低保有量制度。據相關規劃,到2012年,上海本地豬肉、禽蛋、水産品的生産上市量要保持在全市消費量的25%至50%;鮮活度高、不耐儲運的綠葉菜和鮮奶的“本地保有”比例要更高。為此,上海將保持160萬畝糧田和50萬畝菜田,同時也意味著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持續推進。
上海正在把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式結合起來,有序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組織的發展。據統計,目前上海全市農民合作社已達1250多家,2008年一年就增加了540多家,增幅在77%以上,合作社實現的年銷售額超過35億元。去年一年,上海市級財政資金安排3000萬元用於扶持92個合作社的項目建設;安排250多萬元用於120家合作社的貸款貼息。對首批市級守信用的專業合作社,金融機構免擔保提供貸款。
由於上海都市農業組織化程度不斷提升,內在經營活力增強,其對城鄉人才的吸納能力也在加強。上海市政府近期表示要鼓勵高校畢業生積極參與農民合作社的工作,滬郊不少合作社馬上作出積極回應。記者在滬郊奉賢區了解到,區內63家合作社一下子就提出了250多個大學生崗位需求,其中包括營銷、信息化辦公、技術管理、會計、文秘等崗位。
上海都市農業的産業鏈正逐步延伸。上海市農委人士説,上海支持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以及農業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産經營服務,完善農産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強農産品産銷對接。在奉賢區,出現了一批“田頭研究所”“田頭培訓學校”“田頭超市”等新型的服務機構,全區24家“田頭研究所”匯集了200多名農業科研人員,成為應用技術的輻射源頭;以面對面、手把手、“拿著果樹枝條教剪枝”為特色的“田頭培訓學校”,吸引了農戶自發前來聽講;以原産地直銷為模式的“田頭超市”,建立互聯網、電話等直銷渠道,減少流通環節和流通成本,並逐步把提貨點布設到城市社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