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講述的就是我們身邊的故事”
——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覽側記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崔靜 王文碩)“這些圖片真是太親切了!”在一組反映西藏人民新生活的圖片前,兩個年輕女孩正興奮地用藏語討論著。走近一問,原來她們是中央民族大學數學專業的大四學生。
索玲是地道的拉薩姑娘,達娃則生活在“日光之城”日喀則,兩個原本相隔300公里的女孩,因為同在北京讀書成了要好的朋友。聽説坐落于長安街上的民族文化宮正在舉行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覽,她們便相約前來。
和平解放西藏、平息武裝叛亂、西藏的民主改革……展館裏,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濃縮著西藏民主改革50年的光輝歷程,見證著西藏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後走向進步、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我覺得這些圖片挺真實,跟我家的生活很像,講述的就是我們身邊的故事!”索玲大方地告訴記者,“小的時候,家裏收入比較低,有些人家供不起孩子讀書;現在好了,大人都告訴孩子們要好好讀書。我大姐畢業後在拉薩做了醫生,日子過得不錯。”
在頗具地方特色的“農牧業深加工産品”展臺前,年過七旬的崔光川帶著老伴,低頭仔細辨認著來自雪域高原的各式點心——巴熱水磨糌粑、牦牛奶味低糖餅乾、雪域鹹味糕點……望著這些包裝精美、甚至遠銷海外的食品,老人不禁回憶起50年前入藏的情景——
“當時我22歲,是十八軍團的一名戰士。進了西藏,才知道農奴的日子有多苦:他們的衣服常年不洗,因為實在太破了,稍微一洗就再也穿不起來;牧民和牛羊住在一起,有糌粑吃就算是好日子……”
“誰能想到,現在咱們西藏的小吃都有了專門的工廠、有了自己的品牌!”指著展臺內的食品,崔光川面露興奮,“我在高原上住了整整5年,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我比誰都高興!”
提及西藏的巨變,現居北京的楊和年與崔光川有著相同的感受。“1959年之前,我見到的西藏農奴是沒法形容的悲慘。農奴被隨意挖掉眼睛、進活蝎子洞,不能反抗;而現在,西藏的市場經濟發展相當快,吃穿不愁,人們的精神狀態特別好。”
1954年,13歲的楊和年與藏文結緣,之後進入青海民族學院,修習藏文整整6年,如今,他不僅是西藏文化的傳播者,也是新舊西藏巨變的見證人。
“我有個藏族同學叫竇拉,現在住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他的生活水平可讓我這個北京居民羨慕不已!”楊和年笑著説,現在,竇拉一家住在20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裏,退休金也比他高出不少。“前不久他來北京看我,還請我去他家鄉旅遊做客呢!”
“現在拉薩可熱鬧了!我跟朋友們喜歡去逛青年路和八角街——這麼説吧,我們的青年路就相當於北京的王府井,到處都是有趣的東西。德克士、比薩店……我們拉薩都有!”提起家鄉,美麗的拉薩姑娘次仁玉珍喜不自禁。
50年滄桑巨變,50年展翅騰飛。
觀眾留言簿上,一個小學生稚拙的字跡映入眼簾:“1959年前的舊西藏是一個黑暗籠罩的不平等的西藏,而今天的西藏是人民當家作主的西藏。今天的西藏,很美。長大了,我要去看看西藏,讓西藏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