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廣州節儉辦亞運 場館建設充分考慮賽後利用問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廣州3月10日電(記者賈文軍)體育場館是一屆大型運動會的“硬體”,場館建設會給舉辦城市帶來巨大聲譽,但也可能為舉辦城市帶來債務和賽後利用的難題。

    廣州亞組委場館器材部部長彭高峰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廣州亞運場館建設進展順利,在貫徹節儉辦亞運原則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賽後場館利用的問題。

    記者(以下簡稱“記”):場館部的工作特點是什麼?

    彭高峰(以下簡稱“彭”):場館部是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部門,需要與亞組委各個部門的工作先期對接,有效統籌兼顧各個領域的要求。我們的工作性質要求同時啟動並推進場館建設前期策劃、工程實施、運行設計和賽後利用研究等各項工作。

    記:廣州亞運會場館建設的總體規劃情況?

    彭:廣州亞運會競賽項目和場館數量都超過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新建場館12個,改擴建場館58個(含訓練場館)。場館建設今年底將全部竣工,2010年3月完成竣工驗收和移交試運行。

    記:廣州提出了節儉辦亞運的原則,在場館建設上如何體現?

    彭:參考北京奧運會“瘦身”的經驗,並考慮到賽後長期管理維護和市民使用的便利,經過多次優化調整,廣州從申亞時提出的90多個場館調整為70個比賽場館和訓練場館。其中絕大多數場館是利用原有的場館改造或者更新的。

    記:鳥巢、水立方成為北京奧運會的標誌性建築,廣州亞運會也有自己的鳥巢、水立方嗎?

    彭:每個城市的定位不一樣,每座城市也都有各自的歷史和人文特色,廣州是嶺南文化誕生的地方,亞運城在蓮花山下,珠江水邊,有山有水,追求的是建築跟環境相呼應。

    標誌性建築不應用單一的標準來衡量。相信我們的亞運城綜合體育館,大學城自行車輪滑極限運動中心,到時都會讓大家有驚艷之感。

    記:亞運場館分佈略顯分散,為何會有這樣的佈局?

    彭:廣州亞運會將形成“兩城兩中心”(亞運城、大學城、廣東省奧林匹克中心、天河體育中心)和老城區五大場館群佈局,廣州亞運會的大部分比賽將集中于這幾個場館群。

    我們不是單單為了辦賽而建場館,而是把辦賽和賽後使用充分結合。本著“賽中運動員使用、賽後老百姓健身”的便民原則,將這些場館分佈于廣州各個區,以及佛山、東莞、汕尾等分賽區城市。

    亞運場館的分散佈局對賽時的交通是個巨大考驗,但這種佈局兼顧了廣州的城市發展長期規劃,有利於帶動地區體育休閒事業的均衡發展。

    記:.亞運會場館建設資金如何籌集?

    彭:廣州市先後舉辦過兩屆全國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世乒賽等國內、國際大賽,體育場館設施基礎較好,大部分現有場館經過改造後可以滿足亞運會的使用要求。

    廣州亞運會場館建設資金按照“總量控制、突出重點、保障競賽、兼顧賽後”的總體要求和“實事求是、科學節儉”的方針進行統籌安排。同時通過社會渠道來籌集資金,還有個別場館如高爾夫球場就是利用企業的場地。

    記:大型運動會後場館利用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例如雅典奧運會,賽後場館的維護利用成了一個“燙手山芋”,廣州亞運會如何破解這個難題?

    彭: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矛盾,我們有專題組在研究這個問題,並且在前期規劃上都兼顧到這個問題。像天河體育中心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很成熟。而大學城的場館依託高校,不存在賽後利用的問題。

    以建設規模最大的亞運城為例,在規劃之初就考慮到這個問題。亞運城的定位是雙重的。既要滿足亞運會的需要,同時它也是廣州新城的啟動區,兩者在建設上完全是同步進行的。賽後,通過一定改建,亞運城將作為示範性的居住社區物業投放市場,成為一個完善的城市片區,對廣州城市南拓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記:廣州亞運城在建設上有些什麼特點?

    彭:“亞運城”是廣州亞運會的重要特色之一。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亞運村(運動員村),還包括技術官員村、媒體村、主媒體中心、後勤服務區、體育館區及亞運公園共七大部分。亞運城建設綜合應用了數字化智慧家居、真空垃圾收集系統、太陽能及水源熱泵新能源等眾多新技術、新理念。

    此外,亞運城依託三條貫穿亞運城的河涌水系,內有嶺南水鄉建築小品、亞運配套嶺南水鄉民俗建築和水鄉民俗風情街,勾勒出嶺南自然景觀和民情風物,凸顯了嶺南文化元素。 

 
 
 相關鏈結
· 李乃鎮:廣州亞運會將成為亞洲體育的最盛大展示
· 何繼青: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將有革命性創新
· 廣州對2010年亞運會項目開展預防職務犯罪工作
· 首次亞洲國家駐華使館廣州亞運會情況介紹會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