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四國”財長就一系列問題達成一致
新華社英國霍舍姆3月14日電(記者陳文仙 何大隆 王建華)有著“金磚四國”之稱的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的財政部長14日在英國霍舍姆發表公報説,四國在穩定國際金融體系、採取財政刺激措施拉動內需和反對保護主義等領域達成了一致意見。
當天,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正式在英國首都倫敦以南約50公里的霍舍姆開幕。“金磚四國”財長在會議期間發表公報説,通過資本重組、增加流動性和清理銀行資産負債表等措施穩定國際金融體系是需要優先考慮的事情,這些措施對於重樹信心、維護和支持信貸流動以及促進經濟增長都至關重要。
公報指出,“金磚四國”正在採取措施刺激各自的內需,如果有必要,它們還會繼續採取措施拉動內需,以刺激經濟發展。
公報警告,保護主義已經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的威脅,必須避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行為,不能讓它成為破壞全球經濟的因素。各國領導人必須推動儘快完成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並使談判取得豐富、廣泛和平衡的成果。
公報強調,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必須加快建設信息共享和政策協調機制的步伐,並且確保宏觀經濟政策更為平衡、積極和協調,並更能有效應對經濟週期,以促進全球經濟復蘇。
公報説,必須減少金融市場全球性和金融監管國家性之間的差距,在監管原則上獲得更大程度的一致性,以便這些原則可以應用到更多相似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同時應加強各國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
公報還説,所有金融活動必須置於充分的監管之下,包括加強對對衝基金和私人資本的監管,同時也必須對評級機構進行充分的監管。
公報認為,必須重視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包括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改革進程必須充分反映全球經濟的變化,並保證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地位。
公報説,“金磚四國”支持擴大“金融穩定論壇”,同時也贊同本次會議期間宣佈的擴大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決定。此外,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也必須具有更大代表性,應加強新興經濟體在該委員會中的地位。
“金磚四國”財長表示必須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新華社英國霍舍姆3月14日電(記者王建華 陳文仙)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金磚四國”的財政部長14日在這裡表示,必須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改革,包括重新評估該組織的作用和對該組織的要求等,以使該組織適應新的全球貨幣與金融體系。
當天,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正式在英國首都倫敦以南約50公里的霍舍姆開幕。“金磚四國”財長在會議期間發表公報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供調配的資金顯然不足,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加以擴大。一些國家通過借貸方式為該組織提供資金只是權宜之計,最終目標應是大大提高各成員國的永久性認繳的份額。四國財長呼籲在2011年1月之前完成對該組織新一輪份額的全面審核。
公報還説,目前這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表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必須強化其監控能力。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更加重視對全體成員國的公平監控,尤其是重視對那些有著鉅額跨國資金流動、擁有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發達國家的監控。
“金磚四國”財長在公報中呼籲,為了更好地體現四國真正的經濟實力,應立即採取措施擴大四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話語權和代表權。
新華國際時評:改革國際金融機構勢在必行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明金維)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14日在英國霍舍姆閉幕。有著“金磚四國”之稱的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在會議期間共同呼籲,必須對國際金融機構進行改革,以增強新興經濟體的發言權和地位。多年來,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新興經濟體地位不斷上升,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已勢在必行。
當今的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起源於1944年在美國舉行的“佈雷頓森林會議”。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世界經濟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兩大機構應運而生。作為對當時國際經濟格局的反映,這兩個機構幾乎完全為美國和歐洲所主導。
但今天,世界經濟格局已發生重大的歷史性變化,美歐雖然仍佔重要地位,但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廣大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實力不斷增強,重要性與日俱增。正如英國財政大臣阿利斯泰爾·達林在14日的會後所言:“我們不能這樣繼續下去,像是世界過去60年來從未改變。”
改革國際金融機構,目的是更好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當前,危機仍在蔓延,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力獨自面對,國際金融機構必須在應對危機中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金磚四國”財長在會議期間共同表示,必須重新評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作用和對該組織的要求等,以使該組織適應新的全球貨幣與金融體系。此前已討論過的改革建議包括:應儘快建立覆蓋全球特別是主要金融中心的早期預警系統;改善國際金融機構內部治理解構,建立及時高效的危機應對救助機制;提高國際金融機構切實履行職責的能力等。
改革國際金融機構,必須反映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增加它們的話語權,從而擴大這兩個機構的代表性和合法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2008年4月批准的改革方案,發達國家的投票權重從59.5%降為57.9%,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重則從40.5%上升為42.1%。儘管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代表性有所增加,但發達國家的優勢仍相當明顯,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改革國際金融機構,必須改變這些機構領導人的産生辦法。作為一個廣為人知的“潛規則”,世界銀行行長歷來由美國人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人選則由歐洲國家決定。針對這一點,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14日在會議結束時發表聯合公報強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負責人的任命“應該通過公開和基於表現的遴選過程”。
金融危機的爆發,充分顯示了現行國際金融體系存在的弊端。只有對這一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應對危機,並避免類似的危機今後再次上演,這既是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在14日的會議上達成的一項重要共識,也是世界經濟形勢發展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