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5月7日電(顏園園 王元紅)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説,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西藏氣候增暖明顯,增溫速率高於全國水平。多年來,西藏自治區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的措施是積極和有力的,並已初見成效。
鄭國光是5日在西藏拉薩舉行的《西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專題報告會》上説此番話的。隨著全球變暖對西藏的影響日益嚴峻,這一問題已得到西藏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
鄭國光説,近幾年來,西藏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已經形成了綜合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微型水利等新能源格局。西藏先後實施了《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規劃,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有效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固碳量。
據介紹,西藏建成了比較現代化的由48個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4個新一代天氣雷達站、7個氣象探空站及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接收站等組成的天氣氣候基礎氣象觀測系統,還建立了雷電觀測網、大氣水汽觀測網以及農牧業氣象觀測網、土壤墑情觀測網等專業觀測。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結合的綜合氣象災害監測體系已初具規模,24小時全天候監測西藏天氣氣候變化,增強了西藏氣象部門對於各類災害性天氣氣候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預警預報及應急服務能力。
但他也指出,西藏自治區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水資源的保護、國際河流水資源管理等挑戰。在未來氣候持續變暖的情景下,如何提高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水平,如何完善氣象災害預警與服務體系,如何加強氣象災害基礎設施建設,這都是西藏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
“未來全球氣候變化仍將持續,而西藏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對西藏來説,今後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適應這種變化,我們的生産生活如何適應這種變化。”他説。
鄭國光建議,西藏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應統籌考慮氣候變化問題;制定應對氣候變化、防禦重大氣象災害規劃;加快水電站建設,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加快《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項目的建設,增強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功能。同時,儘早發佈《西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方案》,明確適應氣候變化、防範氣象災害的措施和重點任務,增強農牧業、水資源、林業、自然生態系統等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積極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鄭國光:西藏是全球氣候變暖下最典型的受害地區
新華社拉薩5月7日電(記者 顏園園)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説,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地處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升溫效應比其他地區更為顯著,西藏是全球氣候變暖下最典型的受害地區。
鄭國光是5日在西藏拉薩舉行的西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專題報告會上説此番話的。全球氣候變暖對西藏的影響日益顯著,這一問題已得到西藏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
鄭國光説,氣象觀測資料顯示,西藏氣候增暖明顯,增溫速率高於全國水平。1961至2008年,西藏自治區年平均氣溫大約以0.32℃/10年的速率升高,明顯高於全國(0.05—0、08℃/10年)和全球的增溫率。
他認為,西藏氣候增暖明顯高於全國和全球的原因主要是,西藏地區海拔高,升溫效應比海拔低的地方更為顯著。“西藏是全球氣候變暖最典型的受害地區,因為它幾乎沒有工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變暖産生的影響微乎其微,但全球氣候變暖對西藏産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他説,氣候變化對西藏産生了較明顯的影響,具體表現在:雪線上升,冰川退縮;積雪融水加快,導致湖泊面積增加;隨著氣溫的升高,凍土層變薄;草場退化,荒漠化東進;病蟲害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少;極端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加。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西藏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近10年西藏連續出現暖冬,近50年位居前4位的暖冬都出現在2000年以後。”他説,氣候變化導致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增多。統計顯示,1993年至2005年,西藏共發生地質災害1604起,傷亡274人,直接經濟損失6.7億元。
他指出,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有利也有弊。近50年來,氣溫升高增加了西藏熱量資源,使得潛在生長季延長、一年一熟種植北界向北推移,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種植海拔高度升高,冬小麥播種期逐漸推遲。降水量的增加有利於乾旱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也有利於廣大的藏北羌塘高原高寒草原牧草生長或恢復,牧草生長期延長,牧草産量增加,草地承載力提高。但未來氣候變化導致各類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繁,對農牧業生産有不利影響。
鄭國光説:“未來全球氣候變暖仍將持續,而西藏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對西藏來説,當前最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適應這種變化,我們的生産生活如何適應這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