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民族史上的壯麗詩篇—汶川地震"四個沒有"的奇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壯麗詩篇
——汶川特大地震“四個沒有”的奇跡是怎樣發生的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新華社記者金小明 馮昌勇 劉大江 侯大偉 葉建平)沒有發生饑荒,沒有出現流民,沒有暴發瘟疫,沒有社會動蕩——儘管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烈度最強、破壞最大、災情最重、救援最難並致使恢復重建最艱巨複雜的特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造成近十萬人遇難和失蹤及上千億元財産損失,但災後一年來,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戰勝了大災大難,以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和可歌可泣的偉大壯舉,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譜寫出新的壯麗詩篇。

    在災後重建一年中,我們看到了不斷昇華的民族精神,看到了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

    全國總動員 災後沒饑荒

    新中國成立前,凡大災之後,必有饑荒。從有明確災難紀年的商湯二十四年直至清王朝滅亡,在這3000多年時間裏,中國共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3000余次。在這平均每年一次的災害中,饑荒成為中國老百姓揮之不去的夢魘。

    但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饑荒卻沒有如影隨形降臨于這片土地。今天,當我們走到災區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看到板房區上空的裊裊炊煙,都能聞到田垅裏醉人的清香,都能感受到生活在繼續的希望。

    2008年5月16日,汶川大地震後第四天的景象,深深震撼著俄通社-塔斯社記者索羅維諾夫。在他印象中,前往災區公路上的車異乎尋常地多,車廂裏、車頂上,滿載著大包小包的礦泉水、餅乾、方便麵。“地震災區的吃穿用品很充足。”當時在災區的其他西方記者,在報道中也紛紛描述説,饑餓與中國受災地區群眾無關。

    除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糧食豐裕之外,黨和政府在汶川大地震後救災反應迅速、救災物資監管透明和嚴格,起了決定性作用。

    大地震當天晚上,安縣桑棗鎮飛龍村90%以上的房屋倒塌,幾乎所有受災群眾家裏糧食都被埋在廢墟下面。村支書夏平立即出面協調村上的糧食加工房借出稻米,每家一袋,組織黨員24小時義務為群眾輪流加工大米,無法煮飯的就熬“大鍋飯”。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約12個小時,中國政府第一筆4.5億元救災應急資金向重災區劃撥到位;20小時,四川省商務廳組織的30車食品和飲料已運往重災區。2008年,各級財政共投入抗震救災資金674.72億元,中央財政為地震災區災後恢復重建設立基金3000億元。

    地震發生後,各級政府加大監管力度,有效保證了每一筆救災資金物資不被亂用、每一份愛心不被玷污。

    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本普通的救災物資發放花名冊,這些寶貴的錢物,維繫著綿竹市漢旺鎮香山村2066名村民的震後生活。

    如今,這個村救濟款物發放花名冊已厚達一尺。每一次集中發放救濟款物都有一本,每本有100多頁,每頁18戶,每頁上都密密麻麻地摁有鮮紅的手印。

    實際上,整個災區普遍建立了一套整合紀檢、監察、審計、財政、民政、統計等多個部門的全方位、立體型的監督網絡,救災物資監管機制環環相扣。

    廣廈千萬間 流民成歷史

    今年4月26日上午9時,清甜的高山泉水嘩嘩地流入汶川縣蘿蔔寨村的主蓄水池,這個地處海拔2000多米高山、有著上千年曆史的羌族村寨,終於結束了下山背水的歷史。站在蘿蔔寨的村口,成為廢墟的舊村落和一排排即將入住的新村映入我們的眼簾,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翻開史籍,每一次自然災害之後,都會出現一個龐大的特殊社會群體,他們流離失所、四處遷徙。但這種悲劇在新中國成立後被畫上了句號。

    據統計,汶川大地震使四川450多萬家庭痛失家園,涉及人口1000多萬人。但一年來,沒有一人因震災而成流民。他們在地震發生後最短的時間裏被緊急安置,在地震發生後最寒冷的季節裏被妥善安置,在地震發生後一年的時間裏被有計劃、有規劃地安置著……

    在地震發生後不到24小時內,綿陽市就在九洲體育館和南湖體育中心設立起臨時救助中心。從吃喝拉撒到衣服被褥、從尋親找友到手機充電、從醫療救助到心理輔導……數百名機關黨員幹部、志願者在那裏為上萬名受災群眾提供各種各樣的救助與幫扶。

    在地震發生後不到72小時,除了個別因交通阻斷而形成孤島的受災村落外,絕大部分災區都建起了大大小小、形式各異的緊急安置點。儘管有的安置點還只是由一個個簡易的窩棚構成,但就是這些窩棚在地震發生後最艱難的時刻,庇護著受災群眾,讓他們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所。

    在地震發生後的第8天,離成都最遠的重災區青川縣就搭建起災民臨時安置點210個,發放帳篷6000頂、彩條布10000平方米、棉被4000件、棉衣4000件、礦泉水1000噸、方便食品450噸、糧食300噸。

    在地震發生後的第10天,離成都最近的重災區都江堰市就建成了災區第一個臨時板房安置區“幸福家園”,共安置受災群眾6720人。在那裏,公用廚房、洗衣房、洗澡間、便民超市、縫紉店等基本生活設施配備齊全。

    在地震發生後僅僅3個月,四川省450余萬戶、1000多萬名受災群眾就全面得到妥善安置,他們陸續從潮濕、悶熱的帳篷和簡易窩棚裏,搬入遮風避雨的過渡安置房中。在搬入“新家”的一刻,很多人都動情落淚。

    在地震發生後第一個寒冬,災區各地相繼實施了“暖冬計劃”,多次向受災群眾發放棉衣、棉被、暖爐、毛氈、篾席、棕墊、彩條布等物品,幫助他們禦寒過冬。

    在地震發生後第一個春節前,四川災區永久性農房開工,佔需要重建的90.5%;到今年2月底,城鎮永久性住房開工佔需要重建的27.37%。

    經過一年的恢復重建,我們欣喜地看到,地震災區正自覺地將災後重建工作與工業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使災後恢復重建的過程成為增強災區發展後勁和科學發展能力的過程。

    都江堰市大觀鎮茶坪村四組受災村民王全,是這個市“利用農村産權改革推動災後重建”新思路的第一個踐行者和受益者。他出宅基地,對方出資金,聯建的房屋各得一半,然後到市房管部門辦理權屬分割。王全的聯建房是在去年7月4日開工的,當年9月底就全部完工,10月份入住。

    幾天前,我們在王全的新家看到,別墅式的兩層小樓寬敞明亮,上下共5間臥室,每個臥室都有衛生間,廚房也已經預留好了天然氣接入口。客廳裏沙發、茶几、液晶電視等傢具也一應俱全。

    王全感慨地説:“如果沒有災後農房聯建政策,這種房子我想也不敢想。”

    普建防火墻 大災無大疫

    縱觀人類災難史,“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似乎成了一條規律。然而今天,在汶川大地震一週年來臨之際,來自衛生部門的最新消息顯示:截至目前,災區沒有發生一起與地震相關的傳染病暴發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這是人類災難史上的一個奇跡!

    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正值極易引發流行疾病的夏季。面對如此嚴峻的災後防疫形勢,衛生防疫人員展現出了中華民族英勇無畏、迎難而上的偉大精神。他們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給災區群眾構築起一道道健康“防火墻”。

    某集團軍防化團500余名戰士一直堅守在北川老縣城執行防疫任務,副政委徐禮兵吿訴我們:“五六月份,每天人均作業10小時以上,噴灑藥劑300公斤。由於心理體力等原因,先後有30余人次暈倒在廢墟上。”

    2008年夏天,我們在地震災區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衛生防疫人員有的冒著余震,背著重重的噴霧器在搖搖欲墜的廢墟上,給每一個角落噴灑消殺藥劑;有的懷揣消毒藥片沿著崎嶇的山路艱難前行,確保邊遠的受災地區能有乾淨的水源;有的頂著烈日和刺鼻的臭味,用藥劑對每一具遇難者的遺體進行消毒;有的不辭辛勞地走村串戶,把衛生防疫宣傳資料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

    如果説,災後防疫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麼歷史將永遠銘記那些打響“第一槍”的防疫戰士。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地震中失去了親人、朋友,但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傷心。為了災區更多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他們義無反顧地衝到了災後防疫的“第一線”。

    北川是此次汶川地震人員傷亡最為慘重的地方,災後防疫形勢極為嚴峻。震後的北川,環衛、疾控系統完全被地震摧毀,縣衛生局至今仍深埋在老縣城的那片廢墟中。然而,僅僅震後第二天,當消毒藥品順利運抵北川時,當地倖存的疾控人員就毅然背起沉重的噴霧器,對老縣城展開了消毒防疫。

    他叫彭軍,是縣疾控中心的一名職工。從5月13日開始,彭軍就一直在北川縣曲山鎮任家坪村執行消毒防疫任務。在北川採訪的那段日子,有人曾和我們談起他,説震後那幾天,每天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都會一動不動地趴在曲山小學一處廢墟上抽泣。原來,彭軍11歲的兒子彭坤益原來就在曲山小學讀書,因為白天要執行繁重的防疫任務,他只能在深夜時來到廢墟前,與地下的兒子説説悄悄話。

    由於一些重災區的疾控實驗室在地震中毀於一旦,為了採到蚊子樣本做實驗,防疫人員赤裸上身鑽進帳篷,以人體為“誘餌”,屏氣凝神靜待蚊子附身;為了做飲用水的水質實驗,疾控人員將培養細菌的瓶子放在身上,用體溫進行培養……

    在這場災後防疫戰中,我們聽到了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看到了中華民族上下一心、共渡難關的壯麗場景。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地震災區累計完成了消殺滅面積近48億平方米,處理糞坑1000多萬個(次);檢查制水、供水單位28萬戶(次),監測飲用水樣8萬餘個,監督指導食品生産經營單位60多萬戶(次);實施群體性預防接種甲肝、乙腦、流感、流腦等疫苗300余萬人(次)。

    如今,災區的防疫工作並沒有止步,仍在進一步鞏固強化中。不久前,我們再次來到了北川老縣城,那裏至今仍處於封城狀態。廢墟前拉起了警戒線,武警戰士在那裏站崗值勤。縣城隨處還能看到“已消毒”的字樣和日期。

    北川的一些廢墟上開起了美麗的小花。如果説,汶川地震的巨大破壞力,讓全世界為之落淚,那麼,大災之後無大疫,更應讓全世界為之欣慰和讚嘆。

    制度顯優勢 社會不動蕩

    面對特大地震帶來的巨大突發性災難,中國人民相互幫助,相互扶持,秩序沒有混亂,信心沒有喪失,無數生命得到了挽救。

    “汶川大地震沒有出現社會動蕩的奇跡,它來源於黨中央‘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來源於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來源於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再次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來源於人民的堅韌不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舒大剛説。

    地震發生後半個小時,胡錦濤總書記就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儘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兩個小時後,溫家寶總理就在飛往災區的飛機上主持召開緊急會議部署抗震救災工作。

    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的24小時內,大約2萬名解放軍武警部隊指戰員集結到災區。2008年5月13日6時許,我們隨第一批救援部隊進入北川縣城。當部隊喊著口號跑步投入到最危險的地方搶救傷員時,所有的倖存者如同見到久別的親人,都知道自己有救了!

    我們還看到,由黨員幹部自發帶頭組織的一支支“搶險隊”“突擊隊”“服務隊”,在第一時間緊張地忙碌起來。

    地震發生後,汶川蘿蔔寨村224戶人家的房屋被夷為平地,村民死傷200余人,失蹤60余人,近千人無家可歸。一時間,人們驚慌失措,亂成一團。

    在這個關鍵時刻,村黨支部書記馬前國從自家屋裏衝出來,對著不知所措的村民大喊:“快跑到田裏去!”

    強烈的地震過去後,馬前國帶著村黨支部一班人,在農田裏迅速組織起抗災自救領導小組,組織青壯年黨員、幹部和村民組成18人的搜救隊伍,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冒著殘垣斷壁隨時可能倒塌的危險,進入寨中搜救被困群眾和倖存者。沒有合適的工具,他們就用肩膀扛,用雙手抬,用手指刨。

    倖存的村民也自發加入到搶救隊伍中,村寨到處是施救人員的身影。

    在整個災區,正是有了像馬前國那樣的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4600多萬受災群眾才自覺地維護著秩序,確保了大難之初的災區沒有社會動蕩。

    我們在災區採訪中深切地感到,良好的社會治安也是災區實現社會穩定的另一重要原因。一年來,災區沒有發生重大惡性刑事案件,沒有發生重特大火災和交通安全事故,群眾安全感逐步攀升。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公安部抗震救災指揮部從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和28個城市調集包括消防特勤、公安特警、公安武警邊防醫護人員在內共17000名精銳警力緊急馳援災區,緊急採購調撥20余萬件價值2000萬元的裝備物資支持災區公安工作。這樣大規模的全國性警力調動集結是前所未有的。

    我國採取的對口支援重建措施,使汶川大地震後災區人民很快獲得了希望、恢復了信心,社會始終十分穩定。

    地震發生兩周後,黨中央、國務院就明確提出建立“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對口支援機制,安排東、中部19個省市對口援建24個重災縣。

    北京—什邡;江蘇—綿竹;浙江—青川……它們過去相隔遙遠,今天密不可分。

    大地震在奪走數萬生靈的同時,也使數百萬災區群眾失去工作崗位。“大力開展就業援助。”2008年6月18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業援助被列為災後重建的重要議題。

    時隔兩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又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受災地區就業援助工作的通知》,又為災區就業援助“上弦”。

    一時間,舉行企業招聘會、開發公益性崗位、鼓勵群眾參與重建、支持企業恢復生産、扶持群眾自主創業……各種災區就業促進行動接連不斷。

    為了盡可能增加災區群眾就業機會,四川地震災區實現了就業援助範圍和公益性崗位範圍兩大突破:援建四川的18個省市與四川簽訂了就業援助協議,提供就業崗位44萬個,目前通過勞務輸出實現就業人數已超過25萬人。災區為受災群眾提供公益性崗位超過19萬個,實現就業19.3萬人。

    來自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4月初,四川地震災區已經有超過120萬受災群眾實現就業。四川省提出,到2009年年底基本解決災區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並逐步實現穩定就業,實現災區“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的目標。

 
 
 相關鏈結
· 汶川地震紀錄片《人民至上》即將全國上映
· 汶川地震一週年:大災後重拾笑臉的“小紅帽”
· 汶川地震對口支援報告:讓百姓早日過上美好生活
· 汶川地震一週年:大災後重拾笑臉的“小紅帽”
· 四川省內共計5335名學生在汶川地震中遇難或失蹤
· 全國婦聯紀念汶川地震一週年 設中國"博宥基金"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