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小麥主産區跨區機收已經全面啟動。農業部孫政才部長在全國小麥跨區機收開機啟動儀式上宣佈,今年全國夏收小麥豐收在望,如果後期主産區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可望實現連續第六年增産,這將創造新中國成立以來小麥連年增産的新紀錄。
今年小麥生産是在前五年連續增産的高起點上展開的,先後經受了北方主産區特大旱災、南方持續低溫陰雨、多次強降溫和病蟲害嚴重發生等多重災害的嚴峻考驗,豐收實屬來之不易。在各級政府對農業生産的堅決支持下,在去年秋冬種播種基礎好,小麥苗情好于上年的基礎上,農業科技工作者毫不鬆懈地紮實工作,科學抗旱保春管成效顯著、高産創建示範作用增強、病蟲害防治措施有效、技術服務及時到位,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迎來了小麥豐收的大好局面。
良種良法配套顯威力
小麥連續六年豐收,農業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
———培育和推廣了鄭麥9023、濟麥20、煙農19等一大批優良品種,使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導品種的作用十分明顯。農業部發佈的12個小麥全國主導品種,年推廣面積就佔全國小麥總面積的33%。國家對小麥生産實行良種補貼全覆蓋,調動了農民使用新品種的積極性。主産區農民過去對小麥這類常規品種一般使用自留種子,目前正在向統一供種、年年換種轉變,促進了育種科技成果推廣。
———分區域推廣主推技術,實行良種良法配套,實現了資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續性利用。
在不同的生態麥區針對不同的小麥産品品質類型組裝了簡化易行的栽培技術體系,通過耕地養分管理和測土配方施肥,適合不同區域小麥高産栽培的水肥高效利用綜合技術模式逐漸形成。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扶持下,主産區基本實現了小麥生産全程機械化,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和提高了生産效率。
———威脅小麥生産的主要病蟲害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麥蚜、吸漿蟲和麥蜘蛛等得到全時監測,對今年偏重發生的小麥條銹病和吸漿蟲等,結合低毒高效農藥的推廣進行有效防控,減輕了小麥生産損失。
科學抗旱成效顯著
去冬今春我國普遍乾旱少雨,華北、黃淮、西北、江淮等地連續3個多月未見有效降水,加之連續幾次強降溫過程,導致旱凍交加,對冬小麥生産造成嚴重影響。其中,河南、安徽受旱麥田比例分別達到七成和八成。針對各地旱情,在農業部的統一部署下,各地科技人員認真考察,充分論證,及時分析旱情發展,提出科學抗旱技術意見,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意見,極大地降低了乾旱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家小麥産業技術體系和科技入戶專家提供素材及時編寫了分別適合9類地區的抗旱應急技術明白紙,由農業部統一印刷10萬份及時送到旱區。旱情緩解後又及時印發了第二批12類、20萬張技術明白紙,引導農民進入正常有序的春季田間管理。同時,圍繞抗旱保苗、春耕備耕春管,以追施小麥返青肥、拔節肥等主推技術為內容,通過專家講座、現場指導、專題培訓等形式,開展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大培訓。據統計,各地累計培訓基層農技人員40多萬人次,農民1130萬人次。
通過對受旱小麥田間調查發現,整地質量好、播期適宜、播種深度合適的田塊,小麥抗旱和抗凍的能力較強,受乾旱影響輕;受旱重的小麥大部分是整地粗糙、土壤懸松的地塊。播種深度是培育壯苗的技術要點之一,小麥適宜播深3~5厘米,也早已經被農民所了解,但在抗旱調查中發現,由於播種過淺旱死或播種過深、麥苗長勢弱、抗旱、抗寒力下降問題依然嚴重。通過對播期不同,而土質、品種和栽培條件相同或相近的麥田進行苗情調查,發現適時晚播麥田小麥抗旱性明顯高於早播麥田。從大面積考察表明,底肥充足,科學配方施肥的麥田旱災較輕,N、P、K肥使用比例不合理或底肥用量少的麥田受旱嚴重。各地因此吸取了旱災經驗教訓,將繼續推廣規範化播種、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增強今後小麥生産的防災應變能力。
科技服務及時到位
小麥連續第六年豐收,得益於近年來科技入戶工程、新型農民培訓、高産創建活動,尤其是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等科技支撐作用的累積效應。近年來,農業部門圍繞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實行大聯合、大協作,積極發揮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機構、技術推廣部門和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電信、互聯網等遠程教育手段,大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帶動科技示範縣,培養科技示範戶,有效地提高了數百萬農民的科學素質,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通過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創新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機制,建立了新的科技成果轉化快速通道,使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今年小麥科技示範縣100個,其小麥播種面積佔全國的19.8%,培育了9.8萬名科技示範戶,每戶帶動20戶以上農民學習小麥生産技術,提高了技術水平。(國家小麥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農業部科技入戶小麥首席專家 肖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