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6月9日電(新華社記者何豐倫、閆祥嶺)近年來,泛珠“9+2”區域之間的産業轉移呈現出明顯的規模化特點,産業轉移騰挪跌宕,體現著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深層調整,也加速提升了區域競爭力。
“9+2”:政策疊加凸顯國家發展大略
泛珠三角“9+2”包括廣西、福建、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四川、貴州、雲南九個省區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從地域上看,這些省區是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開放戰略引領的政策疊加之地。
——北部灣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廣西加快建設石化、鋼鐵、能源、電子信息等一批産業,加快完善産業佈局;加快推進重點産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保稅物流體系,構建我國西南地區出海國際大通道,夯實我國沿海開放開發的薄弱一環。
——《珠三角區域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賦予珠三角發展更大的自主權。廣東支持探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諧社會建設的新途徑、新舉措,為全國科學發展提供示範;繼續承擔全國改革“試驗田”的歷史使命。
——“兩型社會”謀求“中部崛起”。2007年底,湖南省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獲批成為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旨在形成“兩型社會”體制機制和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模式。
雲南以大湄公河次區域開放開發為契機,海南則牢牢依託博鰲論壇帶來的發展綜合效應,四川以災後重建的産業升級換代為重點……
交通與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專家、廣西師範大學教授陳雄章認為,泛珠“9+2”的區域合作強調區域內每個地方在全局中的改革側重不同,但每一個定位都著眼于全國大局,具有地方區域合作領跑相應改革的全局性優勢。
地方先行:“9+2”力促內部資源整合
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專家、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博士鄭維寬認為,泛珠“9+2”彰顯出地方政府的“創造力”,這種基於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和區域城市競爭力進一步強化的判斷,使得“9+2”區域中的城市更強調各級政府之間創造性地理解國際形勢,提升合作能力。
2004年,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在香港、澳門和廣州三地共同舉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起航,隨後“9+2”省區共同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
通過四屆泛珠三角論壇暨洽談會,“9+2”各方累計簽約1.4萬個,總金額超過1.6萬億元,近年來泛珠內地九省(區)GDP快速增長,佔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泛珠“9+2”的實踐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以湖南為例,2009年一季度,湖南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3.1%,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8.8%,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4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6%。此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全社會用電量等主要指標均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長。
鄭維寬説:“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的強大實力,這是泛珠區域合作的強大內在動力取得的實際效果。”
人才為本:區域發展競爭力生生不息
2004年以來,“9+2”區域就開始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人才市場體系,建立區域間的人才通道,加強區域間人才合作,逐步消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區域人才開發一體化進程。
2005年,泛珠三角九省區簽訂了《泛珠三角區域九省區勞動力市場聯網合作議定書》,此外,九省區勞動保障部門共同建立政府公益性的“泛珠三角區域九省區勞務合作信息網”,目前泛珠三角已有14個主要市實現了區域內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聯網和信息共享,2007年,《泛珠三角區域九省區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建議書》簽署,提出要創建一種“政府搭平臺、崗位送農家、農民得工作”的跨省區用工模式,並將建立跨省區務工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2009年5月,以“共同行動——心繫高校畢業生就業”為主題的泛珠三角區域人才服務合作第八次聯席會議拉開帷幕,向泛珠三角區域的貧困優秀高校畢業生免費發放20000張《泛珠三角區域高校畢業生就業一卡通》,持卡人可在泛珠九省區任意省區本級人才市場免費享受諸多人才市場服務。
湖南省人事廳副廳長楊春林説:“人才流動是金融危機中解決就業問題的基礎,能夠實現‘就業一卡通’的背景,恰恰是泛珠‘9+2’相關人才協議的簽訂,從這個意義上看,泛珠區域經濟合作早在2004年破冰而出,為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奠定了紮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