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改革不懈怠 開創發展新天地
——江蘇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産業發展綜述
新華社南京6月11日電(記者田舒斌、郭奔勝、蔣芳)黨的十六大以來,江蘇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顯著進展,涌現了一批先進典型。由於體制機制改革持續開展,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産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一批龍頭文化企業脫穎而出,新興文化産業蓬勃發展,文化人才隊伍逐步壯大。
江蘇的改革實踐充分證明,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的動力源泉,改革迸發出的生機和活力滋養著文化的繁榮,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文化體制改革是一場攻堅戰。江蘇的實踐表明,黨委政府在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2003年的夏天,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9個省市成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點的地區,江蘇並未在首批之列。
儘管如此,江蘇省委省政府卻敏銳地捕捉到中央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中的決心,並結合自身實際,以高度的自覺將改革提上日程,認真開展試點工作。
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是江蘇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大鮮明特點。無論是在文化事業的推進中,還是在體制改革的關鍵節點,每一次,江蘇省委省政府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是規劃者。在中央提出文化建設“兩手抓”的思路基礎上,江蘇省委提出要做到“兩個到位”,即公益性文化事業政府投入要到位,經營性文化産業轉企改制要到位。同時,逐步將文化建設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內涵,把多項文化發展指標納入科學發展評價考核體系,明確了文化建設的發展導向、工作導向和考核導向。
——是探索者。江蘇將省一級的所有院團整體改制,組建江蘇省演藝集團,開創全國之先河。對國家重點保護劇種京劇、崑曲,通過企業化、産業化、市場化辦法進行積極的保護,走出了一條非遺保護、繼承、創新、發展的新路子。
——是推動者。打破條塊分割、進行資源整合,江蘇廣電網絡集團的組建從提交動議,到成立集團,用了近五年時間,兩任書記省長親自抓,終於以資本為紐帶,實現了全省13個省轄市的資源整合。“這幾年間,哪怕只退一小步,都不會有現在的好局面。”集團董事長陳夢娟説。
——是保障者。江蘇率先在全國免費開放174家公共文化設施,打造軟硬結合、城鄉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網,文化惠民形式不斷升級,文化産業快速發展,公共財政投入到位功不可沒。據統計,2004年,全省各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達144921萬元,其中省級財政41890萬元,到2008年的5年間,這兩個數字均已翻了三番以上。
在江蘇,文化惠民已成為實實在在的實事工程。
與此同時,江蘇還探索調整市縣文化行政管理機構,在具備條件的市縣推行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三局合一”,試行文化綜合行政執法,進一步提高管理效能,規範文化市場監管方式,營造有利於文化發展繁榮的政策、法制和社會環境。
培育適應市場、滿足需求、充滿活力的文化龍頭企業,是衡量改革是否實現突破的標誌。江蘇的實踐表明,改革要緊緊圍繞重塑合格的市場主體展開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文化與市場的接軌已經成為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龍頭文化企業、骨幹文化企業能否率先面向市場,適應競爭,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則是衡量改革成敗的關鍵。
因此,江蘇的文化體制改革實施“三步走”戰略,緊緊圍繞重塑合格市場主體而展開。
第一步從2001年起,以政企分開、企事分開、管辦分離為重點,將廣電、出版、演出等從事經營性業務的事業單位從主管廳局中分離,組建了四大文化集團。
第二步從2004年起,以轉企改制、培育主體、整合資源為重點,把各地因行政區劃分割的資源統一整合,完成了六大省級文化集團的組建,即新華日報報業集團、江蘇省廣電集團、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省廣電網絡公司、江蘇省演藝集團、江蘇省文化産業集團。
第三步從2007年起,以股份制改造、籌備上市、健全監管體系為重點,出版等省級集團以股改為目標,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已有幾家企業積極籌備上市。
在體制改革完成的基礎上,江蘇的龍頭企業又從自身機制改革創新入手,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總結了新鮮的經驗: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意識。演藝集團實行以人為本,樹立變“為我所有”為“為我所用”的新型人才觀;變藝術生産以獲獎為參照係為以市場為參照係;劇目立身,演出固本,變“舞臺經營”為“經營舞臺”;以融資、融智為突破,強強聯合、共同振興。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主要文化産業集團以“現代企業”為目標構建組織體系,總的原則是産權清晰、權責明確、科學管理、創新發展,集團所屬企業實行院團長(臺長、社長)負責制,在各企業內部還實行項目制、首席制等,使得集團公司內在的發展動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充分調動。
——跨區域資源整合。鳳凰集團整合資源走出去,2008年5月,與海南省新華書店組建了海南鳳凰新華有限公司在海口掛牌成立,開了全國先河。
——文化産品走出去。鳳凰集團聯手世界第三大圖書出版商法國阿歇特集團,合資組建境外圖書公司,實現中國圖書的境外落地。
——演藝集團文化“走出去”更多更靈活。集團與荷蘭國家巡演歌劇院合作的歌劇《紫禁城的故事》去年完成了荷蘭10個城市的巡演。首演當日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親臨現場,給予高度評價。這一新型運作模式一改過去藝術團體貼錢出訪演出的狀況,變“造船出海”為“借船出海”,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收益。
截至2008年底,江蘇6大文化集團總資産合計為265億元,凈資産183億元,實現利潤12.3億元。其中,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成為全國同行業第一個銷售收入、資産規模均超過百億元的大型文化産業集團。
文化發展具有反週期性,金融危機孕育新的業態發展機遇。江蘇的實踐表明,培育新興文化産業,是面向未來打造文化競爭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努力方向
國際金融危機仍在發展和蔓延,但由於文化産業具有反週期調節的特點,也給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江蘇去年人均GDP已達5700美元以上。這一發展階段,是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長,文化消費比重明顯上升。
文化産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産業的特性和面臨機遇期,決定了它能夠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著力點。江蘇省委省政府已著手制訂將文化産業培育成新的支柱性産業的規劃。
今年3月底,江蘇省無錫某企業的原創動漫《西遊記》在法國戛納電視節上賣出高價,打破了由日韓保持的亞洲動漫海外發行價記錄。
這一例子生動地説明,新興文化産業是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最新産品,是文化産業中最具有發展潛力的部分,也是我們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趕超的關鍵所在。
因此,江蘇一方面持續推動傳統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重塑合格市場主體,激發文化産業的創意和活力;另一方面,通過加快建設文化産業集聚區,為新興文化産業打造“載體”和“孵化器”,並利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産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打造特色文化産業群。
現在,江蘇出版、廣電、報業、演藝等文化産業集團敏銳地認識到互聯網、數字化、個性化給傳統文化業態帶來的挑戰,把創新業態作為繼體制改革後的又一個重大發展機遇來抓。
創新需要創意,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視其為新興文化産業的核心動力。
“十一五”期間,江蘇省每年拿出1億元資金用於海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其中就包括文化産業相關人才的引進計劃。所有引進人才,一次性獲資助100萬元。從2008年起,已增加至2億元。
從江蘇的實踐來看,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已連續三年保持近30%的增幅,高於GDP增長速度。文化創意、文化博覽、動漫遊戲、數字出版、數字傳輸等文化業態快速發展,去年全省原創動漫作品49部,産量居全國第二,新華日報的手機報開辦不到一年,用戶已突破140萬。
文化産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承栽。江蘇的實踐表明,走市場之路,文化企業生産的藝術精品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增加,文化影響力不僅沒有被削弱,還有所加強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江蘇的文化體制改革,一直著眼于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競爭力強、帶動力強的骨幹文化企業,壯大一批發展起點高、技術含量高、産品附加值高的特色文化産業群,打造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同時,建立有利於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激勵機制。江蘇省級財政用於扶持和獎勵文化精品的專項資金2008年達到3500萬元,設立了“紫金文化獎章”,表彰獎勵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文化人才。鼓勵廣大文化工作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作更多反映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建立完善有利於激發文化工作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長效機制,著力培養文化領域的領軍人才、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加快培養優秀年輕人才,在改革創新中發現人才、引進人才、鍛鍊人才,形成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
江蘇的改革實踐證明,走市場之路,文化企業生産的藝術精品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增加,文化影響力不僅沒有被削弱,還有所加強。
近3年來,全省生産電視劇80部、2294集,每年新創劇本100多部,其中30部新劇目搬上舞臺,昆劇《1699·桃花扇》、現代京劇《飄逸的紅紗巾》、舞劇《紅河谷》、歌舞音樂劇《茉莉花》、滑稽戲《一二三,齊步走》、電影《南京!南京!》、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等一批作品受到了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