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6月12日電(記者 董峻 孫彬)2008/09棉花年度,中國棉花實際總産量達到800萬噸,是本世紀以來又一個豐收年。但新棉上市以來,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紡織業産銷低迷,出口受阻,産品積壓,需求減弱,導致棉花價格持續大幅下跌,企業不敢收,棉農“賣棉難”。
在罕有的困難面前,中國政府積極應對,出臺了一系列調控舉措,對提振棉農和棉企生産信心起到關鍵作用。中國棉業也借危機加快淘汰落後産能,立足長遠促進産業持續發展。
棉業需求大幅萎縮 棉農收益普遍受損
中國是棉花生産和消費大國,棉花生産、加工、流通和紡織業是個緊密相關的産業鏈,尤其是紡織工業三成左右産品銷往國際市場。因此,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棉農和下游的棉花加工以及棉紡企業産生了嚴重影響。
6月11日至12日,由中國棉花協會等機構主辦的2009中國國際棉花會議在南京舉行。會上,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朱蘭芬説,棉紡織産業是典型的需求拉動型産業,對市場依存度很大,全球金融危機使外部市場惡化。據海關統計,今年前4個月紡織服裝出口額同比下降10%,5月份下降了8.5%。
出口需求疲軟導致棉紗、棉布銷售不暢,加劇了國內的産能過剩。今年1至3月棉製品凈出口用紗量同比下降20%左右。産品積壓,使棉紡織業産能過剩的矛盾進一步惡化。相當一部分企業由於銷售不暢,資金週轉困難,面臨嚴峻考驗。
棉花收購企業則産生了恐慌情緒,不敢積極收購,使棉花的價格出現大幅度下降。棉價的下跌又導致棉花種植受到影響。同時,由於化肥等價格上漲增加了成本,棉農經濟效益出現下滑。據有關部門初步調查,去年農民直接現金收益每畝只有640元錢,降幅32%。
調控力度空前加大 市場預期趨於穩定
紡織工業是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産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比較明顯,對繁榮市場、增加出口、吸納就業、增加收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劉小南介紹,為了穩定棉業,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有關部門密切跟蹤國內外市場的供需情況和價格走勢,2月份出臺了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提高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等措施。同時,還從市場方面加強了儲備調控,穩定棉花生産。
從記者在這次會議上採訪一些棉花企業的情況來看,國家有關政策實施後起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市場預期趨於穩定,棉花的購銷企業、加工企業從開始的謹慎觀望態度轉為積極收購,引導了國內棉價穩步回升。
中國棉花協會會長周聲濤説,去年12月以來國內棉花價格止跌企穩,開始小幅回升,特別是新棉播種期間的4月下旬,棉花價格比本年度最低點(去年11月20日)上漲了20%,帶動了農民繼續種植棉花的積極性,2009年棉花面積雖有所減少,但好于預期。
棉業可持續發展仍需政策統籌兼顧、企業“修練內功”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為了促進可持續健康發展,要統籌兼顧産業鏈各個方面的利益,實現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
“必須重點考慮棉農利益,讓棉農有穩定的收益,同時在農工商三者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周聲濤提出,要綜合考慮糧棉比價、棉農基本收益、內外棉差價、紡織企業承受能力、流通企業合理利潤空間等因素,從産業可持續發展角度,建立長效、靈活、積極的宏觀調控機制,避免出現棉賤傷農、棉貴傷工的惡性循環。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馬淑萍説,在整個棉花産業鏈當中,棉花生産是最基礎的基礎,也是最薄弱的環節,從事棉花生産的也是最弱勢的群體。國家已對棉農的補貼從去年的3000多萬畝、5億元提高到今年全面覆蓋,國家財政支出13個億元。如何把政策落實好,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積極性,是農業部門和財政部門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務。
朱蘭芬則表示,近年來我國出口企業加速優勝劣汰,原材料、能源等價格上漲、匯率變化、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已把依靠低附加值生存的企業逼到死角,金融危機導致的消費低迷更是雪上加霜。無論金融危機是否發生,這類企業都須轉型,提高産品附加值,拓展生存空間。金融危機只是加速了轉型過程。許多棉企負責人表示,只有加強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淘汰落後、優化佈局,才能從危機中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