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河南夏糧連續豐收:科學發展催生大旱之後豐收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6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科學發展催生大旱之後豐收年
--寫在河南省夏糧連續第六年豐收之際

    新華社鄭州6月19日電(新華社記者于振海、程紅根、秦亞洲)“中國糧倉”河南省的夏收順利結束,今年小麥總産再次突破600億斤已成定局,這是河南連續第六年夏糧豐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局面,也是我國農耕文明史上的奇跡。

    面對去冬今春50年曠世未見的乾旱,河南省幹部群眾齊心協力,在廣袤的中原大地,用科學發展的畫筆,揮灑苦幹實幹的汗水,描繪出令人喜出望外的大旱之年大豐收的精彩畫卷。

    揮舞科學發展的旗幟 打響共和國糧倉保衛戰

    在春節喜慶浸潤的時刻,河南省中牟縣白沙鎮張虎橋村71歲的農民霍家才,望著枯黃連綿的麥田,隨手拔出一綹麥苗,乾枯的根須用打火機一點就著。“自打記事到現在,沒有見過這麼旱的天。”霍老頭搖頭哀嘆。

    小麥生長的關鍵時節,河南連續107天無有效降雨。氣象資料顯示:這是一場中原大地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同期最嚴重旱災。全省小麥受旱面積最高時近5500萬畝,山區、丘陵地帶高峰時有45萬人、9萬多頭大牲畜出現飲水困難。

    國際金融危機在蔓延,中國糧倉面臨斷糧危險。今年是河南省被國家確定為糧食戰略工程核心區後的第一年,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小麥種植面積最多的一年,奪取夏糧豐收成為“中國糧倉”今年糧食生産的關鍵。

    黨中央關注著夏糧安全。面對罕見旱災,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旱情最嚴重的時刻,總理親赴中原大地指揮抗旱。旱情就是命令。河南省委、省政府連續5次召開專題會議,決定舉全省之力,用全部智慧,匯聚一切力量,用10天時間把全省7000多萬畝小麥普澆一遍。

    一場保衛共和國糧倉的戰役打響了!

    抗旱救災成了檢驗河南省各級領導幹部實踐科學發展觀、轉變工作作風的“考場”。從省委書記、省長到村組幹部,躬身田間地頭、河邊渠畔,與麥農同甘共苦,抗旱保苗。河南省軍區動員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緊急行動起來,擔當抗旱澆麥的主力軍。全省各級組織、紀檢監察部門把黨員領導幹部在抗旱澆麥中的表現,作為考察幹部思想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內容。省裏成立了以120名廳局副職為組長的抗旱指導小組,奔赴100個夏糧重點生産縣,幫助基層解決抗旱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與困難,確保把旱情的影響減到最小。河南省氣象部門殫精竭慮,根據歷史資料人工降雨,黃河水利委員會創造條件引黃入灌。有條件的地方打井架泵,沒有條件的地方車拉人擔,爭取多澆一畝麥,多保一棵苗。

    “春節期間,整個辦事處的人都在包組包戶忙抗旱,有的大年初一都在地裏忙澆麥。”商丘市平安辦事處主任張留雁説。

    積極籌措資金,堅持科學抗旱。在抗旱春管中,河南省累計投入抗旱資金超過28億元,在4月底之前,建成了一批投資小、工期短、見效快的應急灌溉工程。與此同時,省裏統一組織了13794名科技人員,分包4.8萬個行政村,面對面指導農民科學澆水。

    在這場與天災的較量中,河南各部門相互支持、全力配合,形成了強大的合力。中石油河南分公司要求所屬的所有加油站點,必須按照優惠價格保證抗旱柴油供應。中石油河南分公司總經理陳長青説:“我們把全省劃分為135個片區,共組織了500多個抗旱用油服務隊,利用小型配送車輛、機動三輪車、便民油桶,將柴油送到田間地頭。”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把科技送到農民家

    農業科技卓有成效的轉化和應用,使科學種田、科技增糧的“種子”深深紮根在農民心裏。農民由過去的“莊稼活,沒啥學,人家咋著咱咋著”,轉變為今天的“增産不增産,全靠技術員”。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堅持實踐第一、運用第一、服務“三農”第一的原則,把科研與生産實踐相結合,大力推進科技興糧,為中國糧倉的連續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我們包屯鎮,群眾都知道趙普生,但不一定知道葛偉。”河南省農業大縣扶溝縣包屯鎮鎮長葛偉説,“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趙普生,測土施肥,防蟲防病的時候,騎著自行車,走村串戶,百姓看見他都喜歡的不得了。”

    近年來,河南省不斷加大科技研發與推廣力度,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實施主要糧食作物技術與應用研究、新品種選育引進和繁育、測土配方施肥和氣象防災減災等農業科技開發與推廣項目。

    為了改變部分科技人員重研究輕推廣的傾向,河南省農科院響亮提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科技送到農民家”。這種研究、推廣並重的做法,使該院一大批優良新品種和新技術很快得到推廣應用。

    河南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説,通過近10年的科學實踐和經驗積累,河南省優質小麥種植的區域佈局已經完成。今年,河南省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5506萬畝,超過小麥種植總面積的70%。

    連續六年獲得“河南省第一産糧大縣”、代表河南省農業生産最高水平的河南滑縣,預計今年夏糧總産約17.88億斤,比2008年增加約1.96億斤。

    滑縣農業局局長王典讓説:“滑縣在大旱之年能夠再奪夏糧豐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科學種田、科技增産始終引領農業生産。”

    6月上旬,經過專家現場實打驗收,設立在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鉅橋鎮的萬畝核心試驗區,小麥平均畝産1381.2公斤,創造了我國萬畝小麥産量的最高紀錄。

    從1984年以來,河南省夏糧總産先後突破300億斤、400億斤、500億斤和600億斤大關。夏糧每次千億斤跨越的背後,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目前,科技對河南糧食生産的貢獻率已經達到45%以上。

    我國著名小麥育種專家、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副主任許為鋼説:“未來10年,平均每年使全國小麥畝産提高1個百分點,我們有信心!”

    惠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實 糧農生産積極性百分之百高漲

    河南省農業廳總經濟師魏仲生説:“農業是典型的弱質産業,中國糧食生産的根本問題是農民種糧積極性問題。”

    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中央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河南省時刻銘記中央的重托,認真貫徹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按照“一分錢不能少、一天不能耽擱、一戶不能漏掉”的要求,對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進行量化、細化、實化,建立工作責任制,保證各項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農戶。

    焦作市財政局局長申相臣説:“我們為每一個農民辦理了‘一折通’,將中央對農民的良種補貼、種糧直補和綜合補貼,直接打到農民自己的存摺上,不再經過任何中轉環節,避免了資金的跑冒滴漏。”

    作為全國最大的糧食生産省,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終以“農”為天,“農”字大寫,竭其所能哺輔“三農”。2005年,河南提前一年在全國率先全部免徵農業稅;2006年,河南省財政用於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支出達300億元以上,佔財政一般性預算支出的25%。2007年,全省財政對農民補貼持續增加,達到45.91億元。

    今年種了11畝小麥的河南省滑縣城關鎮孔東莊村農民王保軍説:“我的感觸太深了,以前種糧要交農業稅,現在不僅不交稅,國家反而補錢。以前種糧不掙錢,現在種糧有利可圖。”王保軍自己算了一筆賬,今年平均每畝小麥純收入870.12元。如果再加上秋糧,種田的收入就更高了

    近年來河南省不斷加大農業投入,農田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旱澇保收田不斷增多。如今,全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378萬畝,佔全省耕地面積的近70%。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日益提升,使越來越多的農民減少了田間體力勞動的辛苦,以輕鬆的身心享受豐收的快樂。

    目前,河南省夏收基本結束。河南省農業廳預計夏糧總産比去年612億斤的歷史峰值略有增長。

    河南歷史上旱澇交錯,百姓災難深重。史料記載:1450年至1949年500年間,河南有391年發生旱災。1942年至1943年的旱災,河南省300多萬人死於饑餓。

    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省夏糧共遭遇4次特大冬春乾旱:

    1986年春季受旱3300萬畝,糧食減産90億斤;

    1988年春季受旱4600萬畝,糧食減産84億斤;

    1999年春季受旱3700萬畝,糧食減産76億斤;

    2009年冬春連旱5500萬畝,糧食再獲豐收。

    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河南省幹部群眾高舉科學發展的旗幟,用汗水和執著換回了中原大地糧豐倉實。在夏糧新谷加倉之際,全省億萬幹部群眾又投身到秋糧的生産之中。目前全省主要秋糧作物玉米苗全苗旺,長勢喜人。

 
 
 相關鏈結
· 我國將用3個多月時間集中查處糧食價格違法行為
· 發展改革委、糧食局部署開展糧食收購價格重點檢查
· 任正曉強調:對售糧農民要做到“四要、四不要”
· 新的《稻穀》《玉米》《大豆》糧食標準即將實施
· 糧食局通知做好油脂加工企業油菜籽收購統計工作
· 糧食局發佈對小麥成本利潤等情況進行調研的通知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