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新聞出版總署、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負責人
就新時期我國古籍整理工作答記者問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記者 璩靜)2日,2009年古籍整理出版項目評審會在北京召開。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組長柳斌傑表示,這次古籍整理出版項目評審會意義重大,決定著今後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方向,並首次就如何做好全國性古籍整理出版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古籍整理工作為何意義重大?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一脈相承從未中斷與我國重視文化典籍編纂和保護的優秀傳統是密不可分的。1958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專門設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1959年至1978年,全國百餘名專家學者和出版工作者共同完成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點校工作,被譽為新中國最大的古籍整理工程。1981年,我國發佈的《關於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産繼承下來,是一項十分重要、關係到子孫後代的工作。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共整理出版古籍圖書21300余種,其中近九成是改革開放以來整理出版的。國家每年給予古籍整理的經費扶持已從1983年的170萬元上升到去年的2000萬元,增長了近10倍。
挖掘整理中華民族文化遺産,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要求進行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繼承優良傳統並超越傳統,普及民眾並推向世界,這就是今天做好古籍整理工作的意義所在。
古籍整理出版如何科學規劃、保證質量?
2008年,全國古籍調查摸底顯示我國現有古籍約20萬種。目前,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就是對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作出全面系統的分析和評價,按照輕重緩急,分階段、分層次作出整理出版規劃,在20萬種古籍中勾畫出整理出版“路線圖”,制定10年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避免零敲碎打和選題重復。
另外,整頓古籍領域的學術和出版浮躁之風也是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明年的工作重點。對於生産不合格古籍出版物的出版社和作者將在媒體曝光。如果項目獲得了國家資助,但出版物質量不合格者,資助款將全部收回。
國家的錢從我們手中花出去,就要對國家和人民負責。國家扶持資金重點針對具有較高版本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的古籍整理項目。獲得資助的項目必須是公益性的,市場潛力好的項目原則上不予補貼。
如何讓新時期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後繼有人?
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是一項長期事業,需要一支素養良好的古籍整理出版隊伍做保障。目前,我們正在通過長期短期培訓、定點按需培養、老專家傳幫帶式培養、項目式培養等方式來建立古籍整理專業性隊伍。例如,通過上世紀70年代中華書局整理出版“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和上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整理出版《全宋詩》等項目,一批批優秀的學術整理研究和編輯出版人才迅速成長、脫穎而出。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出版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我國將進一步加大對公益性出版事業的支持力度。今年10月,新聞出版總署和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將召開全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會議,重點研究新形勢下如何促進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思路和意見,探討如何在古籍整理出版中兼顧長期性和階段性、公益性和經營性、專業性和廣泛性、保護性和傳播性等,從而探索建立包括古籍出版事業在內的公益性出版事業的新機制體制,使我們的工作無愧於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