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記者 周英峰 樊曦)2009年,跨國並購成功與失敗的故事,繼續在全球不斷上演。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中鋁注資力拓計劃流産,四川騰中重工打算並購美國悍馬……一系列與中國有關的跨國並購案例,不時成為國內外輿論關注的焦點。
7月4日,全球智庫峰會的“跨國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的合作與責任”分論壇在北京舉行。跨國並購,再次成為與會官員、企業家和學者熱議的話題。
金融危機帶來新挑戰和新機遇
對於跨國並購來説,國際金融危機帶來了嚴峻挑戰,但也提供了新的機遇。這成為與會者的普遍共識。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金融市場的動蕩,使並購活動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説。
去年底和今年初,跨境直接投資和跨國並購在全球都出現了下降。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今年一季度全球跨境直接投資同比下降了54%,全球跨國並購更同比下降了77%。
“我們預計2009年跨國並購會下降60%左右,其中發達國家將面臨70%的降幅,而發展中經濟體可能下降30%左右。這是非常大的下降。”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投資與企業司司長詹曉寧説。
數量的下降僅僅是一個方面。“過去這段時間中,所有國家都説不應採取任何保護主義措施,但事實上G20中的17個已經開始建立阻礙貿易和投資的壁壘了。”ABB集團高級副總裁柯睿思説。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指出,中國的一些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面臨一些阻力,比如企業的商業行為被政治化,在投資的領域方面有時受到有別於其他國家企業的不公正待遇等。
6月5日,全球第三大礦業公司力拓宣佈與中鋁195億美元的交易撤消。儘管雙方都否認交易失敗的主因是政治原因,不過這起投資的失敗使得業界擔憂澳大利亞對國外投資者的開放程度。
“跨國投資要恢復增長,需要各國加強合作,共同創造開放的投資環境。”張曉強強調説。
機遇與挑戰往往並存。“各國政府都做出承諾要刺激經濟,大家都有一種危機感,這能帶來更多的機會。”柯睿思認為,這為全球産業整合提供了新的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海外資産資源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為渡難關不得不出賣公司資産或股權,這些都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機會。
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安塞樂米塔爾全球副總裁羅蘭·威斯本認為,危機給了中國鋼鐵行業加速提高行業集中度的機會,也給了外國投資者參與行業整合,分享中國市場的契機。
“走出去”道路曲折並不是壞事
與全球相比,我國企業的跨國並購數量並不多。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07年全球跨國並購達16370億美元。而2004年至2008年五年間,我國並購境外企業金額不到70億美元。
近年來,我國企業在海外並購方面動作頻頻。在一系列收購行動中,雖有聯想收購IBM、五礦收購澳大利亞OZ礦業等成功案例,但如中石油與尤尼科、中鋁與力拓等聯姻失敗的案例更多。
“在收購方面走一些曲折的路不是一件壞事”,凱雷集團董事總經理楊向東認為,只要能夠學習一些東西,在未來的過程中採取一些靈活性的做法,採取一些更適合國情、實情及公司本身情況的做法,長期下來仍會有所收穫。
事實上,跨國並購本身就是一個失敗機會大於成功機會的經濟行為。據統計,從全世界來看兼併收購,不管境內的還是境外的,成功的幾率大概只有30%,而跨國的兼併成功幾率大概是20%。
就算是成功實現收購行動的企業,同樣面臨著收購後經營是否成功的考驗。由於2008年凈虧損2億美元,至今收購IBM已4年的聯想集團,目前也受到“走出去”是否成功的質疑。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説,並購當中聯想買到了三樣非常想要的東西:牌子、技術和國際化的管理經驗。出現虧損與國際金融風暴有很大關係,也與更換管理層有關。“現在是一個轉捩點,需要時間考驗,我心裏認為聯想的並購肯定是成功的。”他表示。
目前,我國擁有的跨國公司的數量不多,企業的規模和整體實力與我國的經濟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稱。2008年美國《財富價值》公佈的世界500強中,大陸地區企業僅佔5%,而美國佔30.6%。
“我國三大石油公司的營運額加起來還比不上艾克森美孚一家,中國必須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大集團。”李榮融表示。
儘管中國需要通過並購培育跨國集團,但近期四川騰中重工並購美國悍馬的計劃卻受到了廣泛質疑。對此,論壇與會者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並購能夠推動創新,能夠提升企業的生産力和競爭力。但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正確地來進行並購,在最大程度上創造價值,有時候1+1不一定等於2。”寶潔公司副董事長葛斯勒説。
湖南省省長周強指出,進行跨國並購,最重要的是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和目標,充分評估市場風險。
“引進來”並不一定是“引狼入室”
3月18日,我國商務部正式宣佈,根據《中國反壟斷法》,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這一決定,在當時贏得了捍衛民族品牌人士的歡呼,但也引起了對中國投資政策的質疑。
對於中國是否也存在“保護主義”的詢問,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態度明確:商務部是完全按照法律的要求,對並購案進行審議的。商務部堅決反對任何保護主義行為。作為主管部門,會聽取公眾、並購雙方以及行業的意見,但最終是根據法律授予的權利進行行政。
據統計,2004年到2008年底,我國共批准了4883項外資並購境內企業項目。其中,一些外資並購雖然通過了主管部門的審核,但在行業內和社會上卻存在很大爭議。
這樣的經歷,湖南華菱鋼鐵集團董事長李效偉記憶猶新。2005年10月,世界最大的鋼鐵集團安賽樂米塔爾以3.38億美元收購了華菱管線36.67%的股權。這一收購當時在國內引起罵聲一片,華菱被認為是“引狼入室”。
“這是一種戰略選擇,湖南缺煤少礦,地處中部,搞鋼鐵先天不足。我們選擇走高端路線精品戰略,需要引進戰略投資者,安賽樂米塔爾是最佳選擇。”李效偉説,兩家企業合作後開發的産品填補了很多空白,對整個鋼鐵工業的技術進步也有好處。
“外資在華並購日趨活躍,對盤活存量資産、優化産業結構、促進技術進步、轉變增長方式等均有著積極的作用。”蔣耀平説。
回顧歷史,上世紀80年代,日資在美國大舉並購,美國企業並未驚慌,而是在IT技術方面不斷創新,並率先取得突破,在新一輪的全球競爭中仍成為贏家。
蔣耀平指出,國內企業只有儘快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産權、核心關鍵技術和自主品牌,才可能在國際競爭中發展壯大,産業安全也才會有堅實地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