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16日電(記者張玥)7月16日,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與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簽署了《共建保護性耕作示範園區合作協議》,計劃5年內建設保護性耕作示範園區52個,新增保護性耕作農田1000萬畝。
保護性耕作是國家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廣的新型耕作技術,具有減輕土壤風蝕、水蝕、降低農牧業生産成本、增産增收的實際效果,是一項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田、草原永續利用、實現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
2000年開始,內蒙古在不同區域的7個旗縣開展了保護性耕作技術實驗,並不斷將此項技術推廣應用。截至目前,內蒙古已有61個旗縣開展了保護性耕作技術實驗和示範推廣,佔適宜開展保護性耕作旗縣的70%。實施面積超過1100萬畝,惠及60多萬戶農牧民。累計實現增産糧食9.9億公斤,節約生産成本8.81億元,減少農田土壤流失2201萬噸,增收節支總效益達到20.7億元。
簽字儀式上,中國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司長宗錦耀肯定了內蒙古在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上取得的成效。他説,內蒙古保護性技術推廣起步早、思路清、力度大、措施得力,保護性耕作技術規模化應用面積逐年增加,實施成效明顯,走在全國前列,為推動全國保護性耕作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內蒙古是一個農牧業大區,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全區擁有耕地面積1.1億畝,草原面積13.2億畝,農牧業生産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內蒙古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和畜産品生産基地。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于清理表示,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對於加快內蒙古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進程、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等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據介紹,此次項目合作將以旱作農田為重點,計劃建設農田保護性耕作示範園區47個,建設規模235萬畝;建設草地保護性耕作示範園區5個,建設規模25萬畝。通過示範園區輻射帶動,到2013年,內蒙古農田保護性耕作實施規模將達到2000萬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