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共和國搖籃瑞金:被赤色浸潤血脈深處的紅色故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7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共和國從這裡走來:永遠的“紅色之都”——共和國搖籃瑞金走筆

    新華社南昌7月19日電(記者陳建華、林艷興、趙菁菁)紅色,是這片土地炫目的符號。

    紅色,是這座小城永遠的圖騰。

    紅色的土地,紅色的建築,紅色的星徽,還有大街小巷飄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無不輝映著她昨天的歷史和今天的光榮。

    在共和國六十華誕的日子裏,我們走進了共和國搖籃——瑞金,一座被赤色浸潤血脈深處的紅色故都。

    遊客在瑞金市沙洲壩參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舊址(7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謝家祠堂:“紅色中國”的建政傳奇

    坐落在瑞金市葉坪鄉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芳草如茵,歷史的印跡曾在這裡書寫了濃重的一筆。駐足聆今,70多年前的那一幕仿佛又在眼前浮現——

    1931年11月7日,位於瑞金城東6公里的葉坪村張燈結綵,人山人海。這座古樟掩映的村莊,也因為這一天載入了共和國的史冊。

    這一天,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葉坪村謝家祠堂隆重召開。大會宣告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隨後選舉産生了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委員會主席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會議結束後,謝氏宗祠被木板隔成了15個房間,作為會上成立的外交、軍事、土地、內務、財政、教育、司法、勞動、工農檢察9個部和國家政治保衛局的辦公室。

    從此,瑞金這個閩、贛交界處的小縣改名“瑞京”,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第一個紅色都城。

    從此,瑞金見證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個工農民主專政的新型國家政權形式的建設過程,見證了中國共産黨領導和管理國家政權、學會治國安邦藝術寶貴的嘗試,見證了18年後建立新中國的那次氣勢恢弘的偉大預演。

    建政之後,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印發貨幣,頒布憲法、勞動法等法律,發展蘇區經濟、創辦社會事業,指揮全國蘇區工作。瑞金市黨史專家劉良説,臨時中央政府是中國共産黨最初的執政嘗試,“九部一局”的架構是共和國國家機構設置的雛形。黨在中央蘇區的實踐,為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工農紅軍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央政府隨之轉移,不久後瑞金淪陷。

    “上海建黨,開天闢地;南昌建軍,驚天動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國,改天換地。”瑞金人常常用這段話來表達作為紅都人的光榮和驕傲。瑞金就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孕育了新中國的未來。

    紅井:執政理念的歷史見證

    對於瑞金,人們最初的印象大都緣于一篇小學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當年,沙洲壩是一個偏僻的小村子。1933年4月間,臨時中共中央政府機關從葉坪遷到了這裡。一天,毛澤東主席辦完公事回來,看到鄉親們在又洗菜又洗衣服的池塘挑水吃,深感百姓用水困難。他決心幫助老百姓挖口井。毛澤東親自勘察水源,選擇井位,帶領戰士們一起挖井。幾天后,一口直徑85厘米、深約5米的水井便挖好了,沙洲壩人從此吃上了乾淨的井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讓新中國幾代人耳熟能詳。如今,人們親切地稱這口井為“紅井”。井旁的石碑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兩行大字更加醒目。

長征小學學生參加暑期夏令營活動(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搭幫(多虧)毛主席,我們用水早就不愁啦!”沙洲壩的池塘邊,村民劉小蘭一邊洗衣服一邊告訴記者。雖然村裏早就通上了自來水,她還是習慣在水塘裏洗衣服。

    近年來,瑞金市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聽民聲、察民情、知民意、解民憂,使全市農民喝上了乾淨水,住上了整潔房,用上了衛生廁,走上了平坦路。78年前,中國共産黨人描繪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這幅和諧社會藍圖,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從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到天下第一大執政黨,中國共産黨靠什麼取得最終勝利?靠的就是共産黨心中有群眾,群眾心向共産黨!正因為根植于老百姓之中,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一個完全區別於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與一切剝削階級掌握的舊式政權根本不同的新型人民政權才能建立起來。

    遊客參觀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7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從蘇維埃到新中國,關心群眾、依靠群眾的工作作風伴隨著中國共産黨一路走來。如今,蘇區作風已經發展成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崇高理念。

    清清紅井水,折射出老百姓與共産黨的魚水深情,映照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深刻哲理。逡巡在國家各部、委、辦、局在這裡修建的50多個舊址中間,人們尋訪共和國成長、壯大的歷程,也尋思黨和政府70多年一脈相承的執政宗旨與治國理念。

    紅軍紀念塔:鮮血凝固的精神之塔

    有人説,瑞金是一部無字之書,每一次的朝拜或閱讀,都能讓人産生一種精神的迸發和力量的凝聚。

    在葉坪紅軍廣場那座13米高的紅軍紀念塔前,我們的心靈再一次感受到這種力量。我們仿佛看到先烈青春而高昂的頭顱在罪惡的子彈面前輕舞飛揚,看到他們熾熱殷紅的鮮血灑滿共和國歷史的一路征程。

    瑞金市黨史專家劉良給我們講述了擁軍支前模範楊姑發的故事。1984年,他採訪這位年近90歲的老人時,老人她從床頭一個舊式小箱裏取出兩個小包裹。第一個包裹裏裝的是疊放整齊的5件衣服。老人説她的5個兒子都參加革命犧牲了,這些是他們犧牲前穿過的衣服;第二個包裹裏是一塊石頭,那是國民黨軍攻佔瑞金後炸毀了紅軍烈士紀念塔,楊姑發繞過看守,冒著生命危險從紀念塔廢墟中撿回的。老人説,看到這塊石頭就像看到5個兒子、看到紅軍戰士一樣。

    瑞金到處都是像楊姑發老人這樣的烈士家庭。資料記載,1934年中央蘇區的一次人口普查顯示當時瑞金有24萬人,其中參加紅軍的有4.9萬,犧牲的烈士中有名有姓的就達17166人。 紅軍長征後,瑞金人民遭到敵人的瘋狂報復和殘殺。其中僅1934年10月到1935年1月的短短3個月,就有1萬8千多人被殺害。

    除了為革命奉獻了大量的英烈,瑞金還為新中國培養了大量治國理政的人才。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後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省部級領導幹部的,有140多人曾在以瑞金為首都的蘇維埃共和國工作過。1955年首次授銜時,十大元帥中的9位、十位大將中的7位,以及61%的上將、59%的中將和32%的少將,都曾是戰鬥在各個蘇區的紅軍指揮員。

    96歲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劉家祁在談2008年當上奧運火炬手的感受(7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贛州市委黨史辦原副主任淩步機説:“這是黨和紅軍的一代精英,他們既是蘇維埃政權的開創者,也是新中國的奠基者。”

    “踏著先烈血跡前進”,循著用煤渣鋪寫的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走到瑞金紅軍烈士紀念塔前,只見佈滿塔身的是一粒粒小石塊。沒有人能數得清塔身究竟有多少小石塊,就像沒有人能數得清到底有多少人為了新中國的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但是,我們知道,革命先烈用身軀托起的這座精神之塔,留給後人的將不僅僅是祭奠,她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去托起人民共和國的未來。  

英雄城南昌:軍旗升起的地方 綠色崛起在這裡起步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新館外景(6月15日攝)。這裡,是軍旗升起的地方。這裡,是人民軍隊的搖籃。從白色恐怖到紅色經典,從武裝革命到和平發展,南昌城印證著82年的風雨征程;從共和國建立到現代化建設,從改革開放到科學發展,英雄城60年發生了滄桑巨變。新華社記者 陳春園 攝

    新華社南昌6月21日電(記者余孝忠 李興文)這裡,是軍旗升起的地方。

    這裡,是人民軍隊的搖籃。

    從白色恐怖到紅色經典,從武裝革命到和平發展,南昌城印證著82年的風雨征程;從共和國建立到現代化建設,從改革開放到科學發展,英雄城60年發生了滄桑巨變。>>>詳細

人民共和國從這裡起步—中國共産黨誕生地走訪記

    新華社上海6月14日電(記者許曉青 吳宇)這是一處樸素的上海石庫門民居,青磚黛瓦鑲嵌西洋雕花。歷經88載風雨滄桑,推開沉甸甸的烏漆大門,愈發顯出歷史的厚重。

    88年前,在這扇大門後的狹小廳堂,中國共産黨人點燃第一簇革命星火。隨後不久,在嘉興南湖之上,中國共産黨人的“紅船”正式起航。>>>詳細

 
 
 相關鏈結
· 共和國60年體壇影響力之"體壇團隊"候選名單公佈
· 人民共和國從這裡起步—中國共産黨誕生地走訪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