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紫金山天文臺:22日將現本世紀時間最長的日全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7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7月21日電(記者 蔡玉高、周潤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20日通報,22日我國將發生日全食,全食帶從滇藏開始,橫貫人口稠密的長江流域。據了解,我國境內能夠觀測到的全食時間最長達到6分1秒,是本世紀最長的一次日全食。

    在太陽的光芒之下,月球拖著長長的影子繞地球旋轉。每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之間,當三點接近一條直線時,其圓錐形的陰影(本影)掃到地球,處在本影裏面的人們就會發現太陽被擋住了,這就是日全食。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季海生介紹,這次日全食起始於印度,最早看見日全食的是印度坎貝灣(Gulf of Cambay)。日食帶穿過印度次大陸、尼泊爾、孟加拉國、不丹和緬甸,從中印邊境進入中國,從浙江和上海進入太平洋。在太平洋上,日食帶掃過琉球群島,並一直延伸到西太平洋的北庫克群島,在那裏,太陽帶食而落。

    全食時間長是本次日食的一大特點。季海生介紹,本次日食,月影在地球表面以每小時3000多千米的速度行進近4個小時。最長見食時間達到6分43秒,該點位於東海之上。根據天文學家的測算,全食如此長的日食發生幾率僅為6%左右。22日過後,要等到2132年日全食見食時間才會超過此次全食。

    這次日全食在我國陸地範圍內共持續40多分鐘。日全食帶經過我國的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江西、江蘇、浙江和上海,共12個省、自治區或直轄市。日全食帶經過人口稠密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成都、重慶、武漢、合肥、杭州、蘇州和上海等幾個大中城市均可見全食。

    記者了解到,22日將要發生的日全食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天文愛好者和天文學家的目光。季海生表示,對於公眾而言,此次日全食將是難得的天象盛宴,有條件的公眾可以借助此次觀測培養對天文的興趣;對於天文學家而言,日全食則是天文觀測的好機會。全食時太陽被月球完全遮住,這是對平時湮沒于太陽強烈光芒下天體、太陽大氣層日冕進行觀測的最佳時機。

    天文學家提醒,日全食時天突然變黑,處於全食帶的地方要做好相關應急工作;公眾在觀測時則一定要注意保護好眼睛。

    天文專家支招:日食觀測一定要掌握科學方法

    新華社南京7月21日電(記者 劉巍巍、蔡玉高)22日將發生的日全食天象,是五百年一遇的天象奇觀。究竟如何更好、更安全地觀測日食,天文專家為公眾支招。

    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介紹,日食觀測千萬要保護好眼睛,除了太陽完全被月球遮住的全食幾分鐘,用肉眼可以直接觀賞日全食外,其餘時間切不可用肉眼直接觀測太陽,更不可用缺少太陽專門濾光片的望遠鏡觀看太陽。

    王思潮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太陽大部分被遮擋時,光度明顯下降,有些人可能會在無保護的情況下用肉眼直接觀賞,覺得沒以前刺眼,而實際上即使百分之一太陽面積所發出的光也要強于電焊火光,此時若直接注視太陽10秒鐘以上,就可能對眼睛造成嚴重傷害,甚至致盲。

    “在觀賞日偏食時,要戴上專門觀測太陽的眼鏡。日常的太陽鏡或墨鏡只能用於觀測日光下的四週景色,絕不能用於直接看太陽。”王思潮提醒,絕對不能使用不合格的太陽觀測鏡和濾光片,因為這些不合格産品無法擋住紫外線,在長達兩個小時的太陽圓缺變化觀賞時,同樣會嚴重傷害眼睛。即使佩戴專門觀測太陽的眼鏡,也不宜長時間看太陽,在看日偏食時,一次看十秒鐘左右,休息三四分鐘,再繼續看,儘量保護眼睛。

    王思潮説,在全食時,太陽已被月球完全遮住,亮度大大減弱,此時可以摘下專門觀測太陽的眼鏡,用肉眼直接觀賞日全食的迷人景色。全食一結束,應立刻重新戴上專門觀測太陽的眼鏡。

    此外,可在盛有水的臉盆中倒些墨汁,並攪拌均勻,以觀賞日偏食時日影的圓缺變化。有興趣的公眾還可製作針孔投影箱。可用一個1至2米長的紙箱,兩端中心各開約10厘米大小的洞,上端用錫紙將洞貼上,再用針在錫紙中心穿一針孔;另一端用白色半透明紙將洞貼上,然後在太陽下試驗能否在半透明紙上産生太陽圓面像。要注意,不能用肉眼透過針孔直接觀測太陽。

    天文專家解釋,為何日全食持續時間有長有短

    新華社天津7月21日電(記者 周潤健、蔡玉高)根據權威部門通報,22日發生的日全食持續時間最長可超過6分鐘。而2008年8月1日同樣在我國境內發生的日全食持續的時間只有2分多鐘。同樣都是日全食,為何日全食持續時間有長有短呢?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厲國青解釋説,日全食持續時間的長短,同月球影錐在地面上的大小和其移動的速度有關。

    月輪的大小實質是月球離地球的遠近。發生日食時,如果月球離地球比較近,從地球上看,月輪比較大,移動的月輪遮擋太陽的時間就會比遠離地球、看來比較小、移動的月輪遮擋太陽的時間要長。

    事實上,月球繞地球的軌道是個橢圓,月地的平均距離是384401千米,月地最近距離為356400千米,最遠距離為406700千米,遠近相差5萬多千米。今年7月22日4時,月球離地球最近,看起來月輪當然比較大,它遮擋太陽的時間就會更長,所以人們看到日全食持續的時間就會更長。

    另一個決定因素是月影在地面上移動的速度。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林願介紹説,月影在地面上的移動速度,是月球自西向東繞地球公轉速度(1.01千米/秒)和地面上某點自西向東自轉速度所決定的(赤道上自轉速度0.46千米/秒)。前者大於後者,故月影仍自西向東掃過地面。地球自轉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在赤道地區,後者最大,月影在地面移動最慢,全食持續時間就長,反之,緯度越高,後者越小,月影在地面移動越快,全食持續時間越短。22日的發生的這次日全食,其全食帶經過的地區恰恰離赤道比較近。

    天文專家表示,22日發生的這次日全食將是未來123年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日全食。

    天文學家解釋人類何以準確預報日食

    新華社南京7月21日電(記者 蔡玉高、周潤健)22日我國將發生500年一遇的日全食。細心的公眾不難發現,天文學家對日食的預報已經精確到了具體時間、具體地點。人類為何能如此準確地預報日食呢?

    在我國,日、月食研究和預報的權威機構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日、月食預報刊登在每年的《中國天文年曆》及其他相關的天文曆書上,同時在相關網站公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介紹,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正不斷熟悉宇宙。在掌握了日食發生規律後,只要能精確算出太陽、月球和地球的位置,就可準確預報日食。

    在古代,中國的日食預報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由官方天文機構的皇家天文官負責日食的觀測和預告。我國的《尚書·胤徵》中記載了堯帝時期的皇家天文官羲和因沉湎于酒,未能對一次日食作出預報,結果引起了混亂,羲和也因這次嚴重失職被處死。

    王思潮表示,中國古代何時掌握日食的規律和作出預報,現在已難以追溯,原因是遠古統治者認為日食是上天的警告,因此將日食預報方法作為機密。我國現存最早的日食具體規律記載是《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律曆志》中的《三統歷》。而比較完整的日食計算方法最早見於三國時代楊偉編的《景初歷》。

    世界上最早供日食預報的手段是日、月食的循環週期,古巴比倫根據對日、月食的長期統計,發現了223個朔望月的循環週期,被稱為“沙羅週期”,“沙羅”即重復之意,223個朔望月等於18年零11.3天或18年零10.3天(視其中閏年多少而定)。我國漢代《三統歷》中也發現日、月食有135個朔望月循環週期,約等於11年少31天。這個週期被稱為“三統歷週期”。

    據了解,古代日、月食循環週期的發現對日食預報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預報只能粗略地推算出日、月食發生的日期,還不能確定日、月食發生的準確時刻、食分的大小(日食的程度)和見食的地區。

    王思潮表示,現在人們已經熟悉了日食發生的原因。隨著現代天文學的發展,天體位置歷表的精度不斷提高,只要能算出太陽、月球和地球這三者在某一時刻的相對位置,就能夠精確預報日、月食。計算表明,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8度左右的範圍內,就可能發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6度左右的範圍內,則一定有日食發生。

    我國觀測日食已有4000多年曆史

    新華社天津7月21日電(記者 周潤健、蔡玉高)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觀測日食的國家之一。歷史資料顯示,中國觀測日食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我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豐富的日食記錄。

    天文專家介紹説,我國古代的天文觀測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象臺。光是古書(至清代)的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日食記錄。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最早關於日食的記錄來自於《尚書》,書中説:“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于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瞀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于天象,以乾先王之誅。”

    據天文學家和史學家考證,這次日食大概發生於夏代中康時期,約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這段文字記錄了日食發生期間,樂官擊鼓、嗇夫急跑取幣、百姓奔走匆忙舉行日食救護儀式,而當時的天文官羲和因沉湎酒色,重大天象發生仍無所知,後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職守者這樣一件事。雖然沒有“日食”二字,但這則記錄被證認為是一次日食記錄,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就是著名的“書經日食”,也稱“仲康日食”。

    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辭中,被認定的日食記載有五次,記錄了發生在公元前14至公元前12世紀之間的日食。《詩經·小雅》中更是詳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發生的一次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到了漢代,人們不僅簡單地記載日食發生的時間,而且對日食發生時太陽的位置、起訖時刻和全部見食時間、日食的食分以及初虧時太陽所起的方位等,都進行了明確的記錄。同時,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用油盆代替了水盆對日食進行觀測。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世界天文學家普遍承認中國古代日食記錄的可信程度最高,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産。我國古代夏、商、周時期因歷史久遠,缺乏精確的文字記錄,因此難以精確地斷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當精確的歷史時鐘,可以幫助確定一些歷史事件的時間。

 
 
 相關鏈結
· 天文臺研究員解讀日全食:公眾可觀賞6大天文景象
· 紫金山天文臺公佈我國主要城市日全食見食時間表
· 紫金山天文臺:我國陸地浙江嵊泗日全食時間最長
· 上海天文臺:看日全食需戴專用觀測眼鏡
· 我國天文臺參與國際“天文學100小時”重要活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