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資源型城市探索轉型路 可持續發展開局良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7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長春7月23日電(記者 江國成)記者23日從在吉林省遼源市召開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會議上獲悉,經過數年的探索,我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在體制機制創新、接續替代産業發展、生態環境整治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群眾生活得到改善,逐步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轉型之路。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東北振興司司長文振富介紹,我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政策支持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並逐步落實;工作機制初步建立,啟動了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立法工作。

    他説,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分兩批界定了全國44座資源枯竭城市,財政部下達了2007和2008年度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累計43億元。發展改革委設立了資源型城市充分吸納就業、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接續替代産業專項。國家開發銀行設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專項貸款。

    據文振富介紹,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國同時又面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的雙重挑戰。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給資源型城市的經濟增長與就業帶來巨大衝擊。

    他認為,資源型城市應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産業,積極推進工業調整改造,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深化改革開發,加快以國有企業改制為重點的體制機制創新;著力解決就業等社會問題,實施就業援助,做好棚戶區改造,努力消除貧困代際傳遞現象;加強生態環境整治,抓緊組織治理深部採空區、特大型礦坑、矸石山等重大地質災害隱患。

    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為進一步推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國家和有關地方將不斷完善政策體系,研究進一步促進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相關政策措施;加強長效機制和法制建設,加快建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加大立法工作力度。

    我國資源型城市基本上都是在我國的工業化初期迅速形成的,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的計劃經濟時期及經濟轉軌時期,政府對資源的配置長期實行計劃調撥,加之受過去“先生産後生活”指導思想和對生態環境治理的忽視的影響,資源型城市在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如資源枯竭、貧困、失業和環境問題。

    2001年,國務院召開會議確定遼寧省阜新市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

    此後幾年,國家支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僅去年11月1000億元新增中央投資中,國家就安排18.5億元用於中央下放地方煤礦棚戶區改造試點和中西部中央下放地方煤礦和林業棚戶區改造。

    各資源枯竭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努力解決就業、居住和社會保障等諸多問題。阜新市七年累計實現穩定就業25.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由全省首位降至全省平均水平,沉陷區和棚戶區改造安置居民13.4萬人。

 
 
 相關鏈結
· 李克強: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 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 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應對危機 加強可持續發展
· 社科院藍皮書:低碳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