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7月24日電(記者林紅梅、呂曉宇)我國政府相關各部門擰成合力,從源頭入手,對公路上存在多年的貨車超載進行了三年集中整治和兩年的長效治理,初步取得了明顯效果。全國幹線公路貨車平均超限率從2007年底的9.9%下降到目前的6.7%左右;2008年全國道路貨運車輛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比2007年降低21%、12%、13%,重特大惡性事故有所遏制。公路路網好路率、公路通行效率以及道路運輸企業效益均有提高。
根據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從2004年6月起,國家九部委在全國組織開展了車輛超限超載集中治理工作。2007年,經國務院同意,全國治超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在三年集中治理的基礎上,從2008年起,再用三年時間,加大工作力度,著力構建治超工作長效機制。
幾年來,一些地方形成了路面聯合執法機制。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24日在此間舉行的全國治超工作現場會上表示,各地交通運輸部門與公安部門一道,密切配合,建立聯合執法機制,保持路面執法合力,重點組織開展了針對車貨總重超過55噸的嚴重違法超限超載運輸車輛的專項治理活動,並將執法監管範圍逐步向農村公路延伸。各地公安部門加強了車輛登記管理,組織大量警力維護治超檢測站點交通秩序及治安秩序;汽車行業主管部門加強了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公告管理,及時查處違規汽車生産企業及産品。初步統計,截至2009年4月,全國累計投入執法人員5015.3萬人次,累計檢查載貨車輛近5億輛,其中查處超限超載車輛約3355萬輛,卸載車輛906萬輛,卸載重量累計5315萬噸。
全國部分地區已形成區域聯動格局。北京、山西等華北五省(區市)從2007年底起共同開展集中整治超過55噸的非法超限超載車輛的專項行動;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從今年3月起,組織開展了春融期治超專項行動;安徽、江蘇、河南三省七市從今年7月起,啟動了代號為“淮海攜手行動”的聯合治超行動。區域聯手聯動,打破了行政區域界限,形成了治超合力。
全國針對超載車輛的源頭監管範圍不斷擴大。工商部門積極查處並依法取締了部分非法拼裝、改裝汽車企業。質監部門組織查處不符合認證要求的汽車生産企業及産品,進一步強化缺陷汽車召回制度,積極開展治超檢測設備的計量檢定。山東、山西、陜西等省加強源頭管理,實施向貨運源頭派駐運政人員、向社會公佈運輸源頭監管名單、與貨物源頭企業簽訂合法裝載承諾書、建立違法超限超載企業“黑名單”制度等監管措施,運政巡查監管範圍覆蓋各類源頭企業2萬餘個。河南等省的工商、公安、交通運輸等部門聯合行動,把整頓車輛非法改裝作為重點,開展了集中拆解非法改裝車輛專項活動。
各地結合實際,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推進依法治超。山西省以政府令頒布了《道路貨物運輸源頭治理超限超載暫行辦法》和《治理車輛非法超限超載工作責任追究辦法》,山東省出臺了《道路貨物運輸源頭管理辦法》,陜西省出臺了《公路超限運輸管理辦法》,浙江將治超條例列入了地方性法規立法計劃。
各地治超責任制進一步落實。許多地方制定和簽訂治超工作目標責任書,層層建立責任制。陜西等省對於被列入“黑名單”的違法超限超載車輛,實行“一超多罰”制度,對違法車輛、駕駛員、運輸企業、貨運源頭裝載企業進行多環節懲罰。廣西等路政部門與銀行合作,實現治超工作“罰繳分離”。各地認真落實治超工作“五不準”和“十條禁令”的紀律要求,規範執法行為。糾風部門加強監督檢查,通過明察暗訪,及時查處違紀違規行為。安全監管部門對因超限超載導致的重特大傷亡事故及時進行調查處理,依法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李盛霖認為,信息化、科技化在治超中發揮出基礎支撐作用。交通運輸部專項安排15億元引導資金,推進治超站點建設,經過4年努力,全國建成700多個運轉規範、標識統一、功能完備的一類治超檢測站點。甘肅等省將治超檢測站與新建高速公路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營。山西省自行研發並在所有高速公路入口處安裝了不停車治超檢測系統。陜西省90%以上的高速公路和50%以上的普通公路實現了不停車預檢。超限運輸車輛監控系統、治超檢測站遠程監控系統和路政管理系統得到推廣應用。
我國還形成了治超的專門隊伍。江西、雲南、河南、遼寧等省份成立了公路路政管理總隊,將養路費徵稽機構和人員,成建制轉到路政部門,並對治超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安徽、福建、山東等省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後,及時將收費站改造為治超檢測站,並把部分收費人員充實到治超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