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採用海上非開挖技術打撈7000立方米挖泥船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7月25日   來源:新華社

我國首次採用海上非開挖技術打撈起7000立方米挖泥船

    新華社天津7月25日電(林紅梅、趙國財)25日9時,隨著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局長宋家慧一聲令下,7000立方米挖泥船“奧聖65”輪沉船在32根鋼絲繩的拉動下,甲板逐步浮出水面。這是今年以來我國海上打撈起的最大沉船,創造了國內海上非開挖導向鑽技術的打撈沉船新方法。天津港主航道區在沉船起浮後,將重新恢復暢通。

    “奧聖65”輪2008年12月21日不慎側沉在天津港航道附近的大沽口錨地。該輪總長為114.5米,寬19.8米,行深9.6米,自重4786噸。該輪側沉處處於船舶進出天津港的咽喉要道,給天津港的正常生産造成重大影響。在幾方打撈未果的情況下,今年5月23日,應船東和港口方要求,上海打撈局承擔起對“奧聖65”輪的打撈工作。

    交通運輸部救撈局局長宋家慧在打撈現場説,上海打撈局在救撈系統煙臺打撈局、北海救助局、東海救助局以及天津海事局的支持下,共動用了3艘拖輪和5艘打撈工程船,投入工程及技術人員70多人,其中潛水員26人,歷時64天,終於使沉船重見天日。

    宋家慧介紹,與常規打撈相比,本次打撈因船體傾斜成94度,扳正難度極大。上海打撈局在中國首次使用了海上非開挖導向鑽技術,用導向鑽把32根碗口粗的鋼纜,從海底淤泥中打到20米寬的船底另一側。1000噸級浮吊船“勇士號”、1300噸級浮吊船“穩強3號”、1700噸級浮吊船“德贏號”將32根鋼絲繩同時起吊,被32根鋼絲繩套牢的“奧聖65”輪逐漸被扳正,到12時甲板全部露出水面。

    宋家慧表示,“奧聖65”輪出水後,打撈員工還要把船體內的海水、淤泥處理乾淨,一週後交付船東使用。

    這是我國繼打撈黃浦江萬噸挖泥船“銀鋤”輪、天津港萬噸挖泥船“奮威”輪之後對大型沉船的又一次成功打撈。  

把側立在海裏的沉船正過來
——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打撈7000立方米挖泥船“奧聖65”輪紀實

    新華社天津7月25日電(林紅梅、趙國財、林依海)7月25日12時,經過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64天的艱苦奮戰,距天津港14海裏附近、呈94度側立在海底的耙吸式挖泥船“奧聖65”輪的甲板,終於露出水面,重新“面朝天空”。我國國內首次採用了海上非開挖新技術,展示了一場打撈沉船的“經典之作”。

    沉船左傾94度深陷航道“喉嚨口”

    2008年12月21日,剛出廠的7000立方米耙吸式挖泥船“奧聖65”輪不慎側沉在據天津港14海裏的天津港航道附近的大沽口錨地。該船總長為114.5米、寬19.8米,行深9.6米,自重4786噸,呈94度傾斜,側立在海裏。

    “奧聖65”輪側沉在天津港航道一側的錨地,這裡是船舶進出天津港的咽喉要道,每日船舶流量成百上千艘次。“奧聖65”輪大部分已經沒入水中,僅四分之一露在水面。對於過往船舶而言,“奧聖65”輪就如一隻半浮在水面的“潛水艇”,稍不留神就會被其撞翻,嚴重阻礙了天津港航道。有關方面組織多方打撈,但沒有成功。2009年2月18日,“天臺81”不慎撞上“奧聖65”輪後沉沒。連環的沉船事故引起交通運輸部、港口、船東各方高度關注,如何拔掉深陷天津港航道“咽喉”的“刺”成為燃眉之急。在反復進行比對篩選後,船東將信任的目光投向了上海打撈局。上海打撈局臨危受命,從今年5月23日開始,上海打撈局的多艘工程船、包括26名潛水員在內的70多名工程及技術人員揮師北上,拉開了一場打撈沉船攻堅戰的大幕。

    攻克海底穿鋼絲繩難關

    “奧聖65”輪左舷陷入海底泥下至5米,且以94度的傾斜角度插在淤泥之中,如何將船舶扳正,是打撈工程能否成功的最為關鍵的一步。經過對船體的細緻觀察,工程技術人員決定,從船底下穿過32根鋼絲繩,拴在插在淤泥中的左舷上,然後用三台起吊機一起起吊,把左舷從海底拉出來。

    如何把鋼絲繩穿越海底寬20米的淤泥,拴到左舷上?這是整個打撈工程的要害。按照傳統的做法,潛水員下到海底,用水槍清出一截淤泥,向前穿一節鋼絲繩,穿一根鋼絲繩就需要一週的時間。國際上有專門從海底穿鋼絲繩的設備和技術,但是要求中方花費2000萬元人民幣購買。打撈技術人員冥思苦想,如何能創造出我們自己的穿越海底技術?陸上作業的一種工具引起了他們的重視。陸上為了埋天然氣管道等,使用一種“導向鑽”,從馬路一側穿洞從地下通向另一側,而非從路面開槽施工,以免造成路基損壞。

    打撈人員靈機一動,何不將陸上的導向鑽技術引用到海底穿繩中? 上海打撈局高級工程師徐志成介紹,在海上應用“非開挖導向鑽技術”,與陸地上比起來不可同日而語。作業時,兩艘施工船分立“奧聖65”輪左右兩側,首先,由“一號”施工船上開動非開挖導向鑽機,在船底淤泥中掘進,再由潛水員下水探摸,尋找到鑽桿頂端,將一根16毫米粗的鋼絲繩引入船底。隨後,“二號”施工船上的打撈人員再將16毫米粗的鋼絲鉚上24毫米粗的鋼絲,由“一號”施工船絞車帶纜穿過船底,此時,穿過船底的鋼絲繩就變成了24毫米粗。如此進行四五次來回拖動,鋼纜逐漸由細變粗,最終,穿過船底的鋼纜被轉換成了直徑110毫米的碗口粗鋼纜。以往一週才能穿一根,現在4小時可以穿一根。

    6月9日,在“奧聖65”輪船底4.5米的泥下,打撈人員經過7天的晝夜奮戰,終於穿過了32道碗口粗的鋼纜。

    具備足夠承受力的鋼纜穿好後,如何保證船舶能夠按要求扳正呢?這又是一項擺在打撈人員面前的課題。

    經過細緻考慮,工程技術人員在“奧聖65”輪外露于水面上的右側船舷上尋找到了扳正的受力點,然後,他們在船舷上均勻焊制了32個、每個抗拉強度為120噸的纜樁。纜樁焊好後,將從船舶一側穿過的32根鋼纜牢牢地固定在每一個纜樁上,等待著船舶扳正施工展開。

    海底“拔蘿蔔”

    “奧聖65”輪自重有4786噸,而該船是一艘挖泥船,泥艙中堆積了大量的淤泥。打撈技術人員估計,如果船舶自重再加上艙內淤泥和海底吸附力,該輪的打撈重量不少於6000噸。因此,在船舶打撈扳正施工之前,首先要對“奧聖65”輪船艙內約1800立方米的淤泥進行24小時不間斷清淤。

    為了儘量將船舶打撈重量降到最低,打撈人員開足兩台大馬力高壓泥泵,對沉積在艙內的淤泥進行了為期20多天的連續抽淤,以減少扳正時因船舶過重造成的阻力。

    7月25日9時,在“奧聖65”輪扳正起浮現場,記者看到,32根碗口粗鋼纜已經從左右兩側牢牢兜住“奧聖65”輪,在1000噸級浮吊船“勇士號”、1300噸級浮吊船“穩強3號”、1700噸級浮吊船“德贏號”三艘大型浮吊的聯合操縱下,“奧聖65”輪被一點一點地扳正了身姿。

    約摸2小時後,“奧聖65”輪被基本扳正,甲板垂直向上,扳正成功!在隨後的一週時間內,他們將對船艙內的泥水進行後續清淤的工作,然後交付船東。

 
 
 相關鏈結
· 交通運輸部大連海大共建首個救助與打撈工程專業
· 交通運輸部事故調查組抵達劍河 增加打撈力量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