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延安是全國紅色旅遊資源最集中、最突出的城市。近幾年,延安市創新旅遊産業市場化經營思路,用紅色故事感染人、用黃土風情吸引人、用綠色環境愉悅人,大大提高了紅色旅遊的吸引力。
楊家嶺、棗園、王家坪……隨著暑期的到來,革命聖地延安的各大紅色旅遊景區車水馬龍,遊人如織。
一名來自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生動情地告訴記者:“來到延安,我感到書本上的歷史活了起來。我仿佛置身那個充滿激情的紅色年代,感受著延安精神的洗禮。”
紅色故事 絕不板起臉説教
28歲的黨婕睿,是延安革命舊址的一名講解員,身著綠色“軍禮服”。和一般旅遊景點語速很快的知識介紹不同,她的講解聲情並茂。講到動情處,她曾一度哽咽;講到大生産的熱鬧場面,她又唱起了歡快的信天遊。這個團隊中的每個人不但對延安的歷史如數家珍,更對民歌、腰鼓等陜北民間表演藝術樣樣精通,講解中常穿插著各種形式的表演。
“紅色旅遊要發展,絕不能一味地板起面孔説教,必須用故事、用真情、用精心打造的産品吸引遊客。”延安市旅遊局宣教科科長劉曉虎説。
延安有革命遺址350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22個,是全國紅色旅遊資源最集中、最突出的城市。2006年,延安市第三次黨代會把“紅色旅遊興業”確立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戰略之一。鎖定建設全國紅色旅遊首選之地這一目標,2006年,延安市啟動了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建設和13處革命舊址的維修保護、11處革命舊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總投資達5億元人民幣。其中,作為中宣部“一號工程”的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目前已完工,進入布展階段,將於今年10月1日正式開館,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獻禮。
“弘揚延安精神、發展紅色旅遊,不僅是培育旅遊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壯大旅遊業支柱地位的一項政治工程、文化工程、經濟工程,更是推動革命老區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性工程。”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李希如是説。
2008年,延安市接待海內外遊客764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43億元,接待人數和綜合收入分別是1996年的8倍和14倍。
黃土風情 做回昂揚延安人
走進楊家嶺革命舊址的毛澤東舊居,便會看到一塊寫著“李福愛——民間剪紙現場表演”的牌子。生長在安塞的民間藝術家李福愛創作了2萬多件藝術品,光是毛主席像藝術剪紙就達120多幅。
黃河不但給延安留下壺口瀑布、秦晉大峽谷等地質奇觀,還在這塊土地上積澱形成了信天遊、安塞腰鼓、陜北剪紙等濃墨重彩的黃土風情文化。
“在革命戰爭年代,延安的物質生活極度匱乏,但精神上卻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昂揚鬥志。這種精神狀態和安塞腰鼓、陜北民歌等熱情奔放的黃土風情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在延安職業技術學院英語教師文世龍看來,遊客只有親自打一打腰鼓、放聲唱幾句信天遊,才能更深刻地領略艱苦奮鬥、苦中作樂的延安精神。
“縱情黃土地,做回延安人”成為越來越多中外遊客的熱切期盼。
為此,延安精心打造了“延安過大年”、“公祭黃帝陵”、“壺口旅遊節”、“安塞文化藝術節”等旅遊節會,先後舉辦了20多次延安旅遊推介活動,並組織100余人的黃土風情文化演出團赴各地演出。
“從1997年接待遊客79萬人次到2008年的764萬人次,再到2009年上半年的466.2萬人次,延安旅遊事業雖起步較晚,但一發展起來就勢如破竹。”延安市旅遊局局長趙熙盛感觸良多。
綠色環境 重現滾滾延河水
在“黃土風情”浸潤下成長的“紅色延安”,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卻是一片蒼翠。盛夏時節,記者站在寶塔山上放眼望去,遠處的山梁高坡都已披上綠裝;延安城內幾處革命舊址的周邊也是綠樹圍合、花艷草綠。
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延安是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高達2.58億噸,佔陜西省入黃泥沙量的1/3。
“沒有綠色的城市,談何發展紅色旅遊?”1999年,延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再造秀美延安的口號,在全國率先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計完成國家計劃內退耕還林面積882.2萬畝,其中退耕還林502.38萬畝,荒山造林371.78萬畝,封山育林8萬畝,佔到全國的2.5%,陜西省的27%。十年過去,延安大地的基色由黃變綠。
“打造紅色旅遊的經典魅力城市,我們還要綠化寶塔山脈,治理延河污染,讓水變清,山更綠,城更美。”李希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延安在不遠的將來,會重現“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的壯麗場景。(魏 賀 左 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