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工廠坐落于山東省膠州市的青島地恩地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傳來喜訊:公司主打産品“電動砂輪機”的固定軸改為萬向軸,使它同時具有了鑽、磨、銑等11種功能,在美國家庭裝修業中廣受追捧,投産後首月訂單達13000台,價格也由以前的每台300元增至800元。
這是該公司技術中心立足國內外市場需求而調整研發方向所帶來的變化。
和地恩地機電有限公司一樣,如今,膠州市有300余家企業創辦了技術中心,組建起了研發團隊。依託這些技術中心,企業以科技創新撬動新興産業,以高新技術提升核心競爭力,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時更顯從容,通過“智造”帶動“製造”,促進了地方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
一個中心帶大一方産業
自2006年成立以來,青力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形成了40余人的研發團隊,並集中了全國沖天爐技術組組長宋強等一批業內精英。他們聯手國內10多家一流設計院所,先後獲取國家專利37項,併為全國各地上百家企業設計了上千套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沖天爐系統設備,其中包括國內首臺熔化礦石燃油沖天爐、首臺長爐齡自熱水冷沖天爐、首臺超大型(50t/h)沖天爐、首臺鋼鐵公司專用沖天爐等。
多項專利技術與“青力製造”的融合,帶來的是能耗的下降和附加值的攀升。公司總經理于闊濤以鋼渣爐為例向記者介紹,以前廢鋼渣直接拿去鋪路,公司研發團隊歷時5年研製出的新型鋼渣爐,能從每噸廢鋼渣中提煉出400—500公斤再用鐵。這種潛在效益吸引了國內外客戶的目光,儘管産品單臺售價是普通爐的好幾倍,但上市後仍供不應求,去年以來已接收訂單過億元。
“我們的技術中心在國標和行標制定方面也走在了前列。”于闊濤説,他們近3年先後執筆了7項國家標準、15項行業標準。手握“標準”,産品在開拓市場時便多了一塊響噹噹的“招牌”,很多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面臨“無活幹”的境地,而他們的訂單卻已排到了年底。
受益於“青力智造”的輻射效應,膠州市20多家沖天爐製造企業製造的水冷沖天爐、頂置式鋼渣爐、外熱風沖天爐等,如今佔據國內80%以上的市場份額,助推膠州成為國內最大的沖天爐製造基地。
傳統産業借智突破
從一家村辦作坊到40余家骨幹企業,從“掄錘打鐵”式的小打小鬧到一年承攬幾十億的“國字號”訂單。經過短短10幾年的孕育發展,膠州市傳統産業之一的鐵塔製造業已躋身省內最具競爭力的産業集群行列,2008年相關産業産值突破134億元,佔到當地工業總産值的近五分之一。
“‘智造’撬動‘製造’,大大縮短了産業的成長週期。”膠州市鐵塔行業協會會長修先敏分析説,一直以來,膠州鐵塔製造企業都將提升産品競爭力作為經營活動核心,不遺餘力地追求科技進步。
如今,幾乎每家膠州鐵塔製造企業手中都握有一種或幾種核心技術和“拳頭産品”,東方鐵塔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廣播電視塔生産廠家,國內市場佔有率在70%以上;武曉集團生産的圓管塔、角鋼塔佔據國內近五分之一的市場,躋身全國三甲;平城鋼結構公司的移動通訊塔在山東省內市場佔有率超過50%,成為省內行業龍頭。
木器製造是膠州市另一傳統産業。自青島一木公司2003年落戶膠州市杜村鎮後,與周邊金羽木業、堡發傢俬、台灣宏森等30余家木製品企業聯手組建了合作研發中心,並從東北林大等院校引進200余名專業研發人才,加快新産品開發步伐。去年至今,已成功開發出“白色田園”等4個系列、60余種新産品。青島一木公司銷售經理劉少龍告訴記者,儘管受金融危機影響,但借助新産品的市場衝擊力,公司上半年訂單仍增長一成以上。
政府獎勵企業智庫
6月份,地處膠州經濟開發區的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剛接到山東省技術中心的牌子,20萬元政府獎勵款立即撥付到了公司賬戶上。與此同時,膠建集團、武曉集團等企業因技術中心通過青島市認定,也都各獲得10萬元的政府獎勵。
為鼓勵企業建設技術中心,提升研發能力,膠州市近幾年連續出臺了一系列獎勵辦法,如規定對被認定為國家、省、青島市級的企業技術中心,分別獎勵30萬、20萬和10萬元;企業每完成一項青島市級重點技術創新項目,獎勵主要負責人2萬元等等。
膠州市企業發展局局長張道峰介紹説,該市300余家企業技術中心中,目前已有1家通過省級認定,9家通過青島市級認定,還有一批技術中心正在申請中。(王建高 通訊員 周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