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為了共和國的騰飛——新中國60年重點工程巡禮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 (記者 謝登科、林紅梅、姚潤豐)穿過風火山,跨越崑崙山,貫通唐古拉山……青藏鐵路,這條架設在世界屋脊上的鋼鐵巨龍開通運營3年來,共運送旅客近千萬人次,運送貨物6221萬噸。

    像青藏鐵路一樣,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類重點工程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分佈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祖國的發展依靠人民,祖國的富強為了人民。凝聚著建設者汗水與心血的一項項國家重點工程,書寫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成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的民心工程。

    重點工程建設形成中國工業體系雛形

    圖為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建成移交生産典禮(資料照片)。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類重點工程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分佈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書寫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新華社發

    以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為支撐進行“謀篇佈局”,進而帶動發展建設全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一條重要經驗。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在此背景下,國家迅速確立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並投入實施。

    1956年7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並試製成功第一批國産解放牌汽車,結束了我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

    1958年6月,我國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運轉,在不到10年內跨入原子時代;

    1959年10月15日,包鋼一號高爐提前一年建成投産,形成了國家鞍鋼、武鋼、包鋼三大鋼鐵基地鼎足而立的新佈局……

    圖為首批國産解放牌汽車排成長列行駛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中央大道上(資料照片)。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類重點工程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分佈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書寫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新華社發

    “以‘156項’為核心、以900余個大中型項目為重點的工業建設,使中國以能源、機械、原材料為主要內容的重工業在現代化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董事長胡希捷指出。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我國對西南、西北內陸地區開展大規模的重工業建設,即三線建設。首先,把攀枝花鋼鐵基地以及與此相聯絡的交通、煤、電建設搞好,並將東南沿海的重工業生産基地向內地轉移。1965年,開始了以成昆、湘黔鐵路攀枝花、酒泉鋼鐵廠和重慶工業基地為主的鐵路、冶金和國防工業建設。1969年至1971年三線建設全面鋪開,初步建成了一批國民經濟骨幹企業,改善了我國西部經濟發展落後的佈局,提高了我國綜合國力。

    新建、改建、擴建的一家家企業為新中國工業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所生産的能源、原材料、機械設備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所培養的技術人員、技術工人成了一批又一批新工業基地的種子和骨幹,使中國工業的星星之火逐漸形成燎原之勢。

    重點工程建設消除發展“瓶頸”

    圖為武漢長江大橋落成通車典禮(資料照片)。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類重點工程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分佈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書寫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新華社發

    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如今,“新絲綢之路”——連雲港至霍爾果斯快速大通道上車流往來穿梭,已成為我國線路最長的公路大動脈。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一項項重點交通工程在祖國大地上濃墨重彩,為國家邁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馮正霖介紹,1949年末,全國鋪有瀝青和水泥路面的公路總共才300公里,到2007年底,我國高速公路網已覆蓋了所有省份,貫通祖國東西南北。迅猛發展的高速公路成為古老的東方大國快速走向現代化的豐碑。

    南京長江大橋、長江二橋,武漢長江大橋、長江二橋,寧波跨海大橋……一座座現代化橋梁矗立,生動地印證,中國已邁進世界橋梁強國的行列。東海大橋和杭州灣跨海大橋比翼雙飛,用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創造了世界造橋史上的奇跡。

    高速公路聯網,大型立交飛架,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在全國範圍的流動提供了條件。交通運輸部提供的數字顯示,全國每天有900萬輛貨運汽車、69.1萬輛客運班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每天運送旅客近4000萬人次。

    圖為橋面照明燈將杭州灣跨海大橋裝點得流光溢彩(2008年4月29日攝)。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類重點工程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分佈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書寫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新華社發

    適應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員流動的急劇擴大,以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京九線、蘭新復線等12項工程為重點的鐵路建設大會戰全面展開。這些重點工程相繼建成,成為帶動發展的引擎,引領騰飛的跑道。車輪滾滾中,北方的煤炭、鋼鐵、木材、棉花源源不斷地運至南方,南方生産的機械、儀錶、百貨等沿線北上;條條大動脈,將發達的東部與廣闊的西部緊密相連,推動東西部共同發展。

    上海洋山港、寧波港、曹妃甸港……隨著一項項重點工程的竣工,我國已經擁有16個億噸大港,大大提高了我國國際航運的競爭能力。

    到2008年底,我國新建民用運輸機場160個,機場密度達到每10萬平方公里1.6個。經過改造和擴建之後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高峰時每分鐘可起降2架次飛機。

    “大批國家重點工程從規劃變成現實,得益於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是黨和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發展結出的豐碩成果。”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教授説。

    重點工程建設濃縮改革開放歷程

    圖為寶鋼分公司中厚板廠新建的corex爐出鐵(2007年11月攝)。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類重點工程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分佈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書寫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新華社發

    “改革開放之初,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都迫切需要打開國門,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規模引進外資,而這一切,都是在重點工程的建設過程中不斷取得新突破。”胡希捷説。

    上海寶鋼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成為這一過程的生動縮影。

    上世紀70年代國家提出建設“十大鋼鐵基地”的宏偉規劃之初,寶鋼並不在其列。按照傳統的眼光,上海一沒有礦山,二沒有煤炭資源,長江口水深不夠且地基軟弱,似乎並不具備建造鋼鐵基地的優越條件。但是,改革開放的新思維改變著寶鋼的命運。

    日本沒有鐵礦、煤礦,鋼産量卻在短短15年內達到中國的5倍;通過重組,引進美國、西歐技術並加以消化提高,新日鐵公司成為“世界第一鋼王”。新的觀念點亮了建設寶鋼的信心和決心。兩個月後,規劃規模600萬噸的寶山鋼鐵廠正式獲准建設。1978年12月23日——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的第二天,寶鋼工程建設打下了第一根樁。

    按計劃,建設寶鋼需要300億元,而當時,全國銀行個人儲蓄總額才180億元,國家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800億元。決策者大膽提出,僅僅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利用國外資金,大量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簽約引進了22個大型成套設備項目,寶鋼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

    在寶鋼一期工程中,成套設備和技術都是從日本引進的。資料顯示,日本前後有2100多批、4500多人來華商談,最緊張的時候,同時開列108個談判桌,談判13000多場次,僅消化技術資料、圖紙就達320噸。

    陜西咸陽彩色顯像管廠、貴州鋁廠電解鋁工程、上海石化二期工程……和寶鋼一樣,一項項重點工程在改革開放中建設,在銳意創新中發展。

    如今,寶鋼成為中國競爭性行業和製造業中首批躋身世界500強的企業,年産鋼能力3000萬噸左右,産品被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石油化工、航天航空、核電等各行業、各領域。寶鋼的建設和發展雄辯地證明,以重點工程建設為標誌的巨大成就的取得依靠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新目標仍然要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

    重點工程建設彰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

    圖為2009年7月8日拍攝的三峽大壩雄姿。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類重點工程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分佈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書寫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新華社發

    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工程,偉大的工程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力。

    黃河小浪底、長江三峽、南水北調……重點水利工程開工的禮炮聲一個接一個。每一項重點工程的推進,都折射出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歷經17年建設後傲然矗立於世界的東方。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從3萬億元增長到20多萬億元。對三峽工程來説,最費思量的不是能不能籌到資金,而是怎樣最大限度、合理地配置使用資金。三峽工程至今投資的1815億元,不足2008年國內生産總值的千分之一。

    每一項重點工程的實施,都顯示出國家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與嚴重缺水的北方迥異,江南水鄉,河滿湖盈,數千年來為洪澇災害所苦。一方需水,一方怕水。讓南方充盈之水滋潤北方,修建一條優化中國水資源配置的生命線——南水北調工程,成為新中國幾代領導人執著的戰略構想。改革開放後,綜合國力的迅速壯大使南水北調工程付諸實施。

    人們難以想象,在車流如織的北京西四環路下,在距離五棵松地鐵站的底板只有3.67米處,有一條與環路平行的地下水道。這條水道就是世界上首次成功挖掘的大管徑淺埋暗挖有壓輸水隧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西四環暗涵工程。2008年9月28日,從河北應急調來的1870萬立方米清流通過這條隧道悄悄進入北京城。以此為標誌,累計投資近200億元的南水北調中線應急供水工程正式建成,並順利實現向北京居民供水。

    “如此眾多、如此浩大複雜的工程,如果沒有國家安寧、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民族精神等要素支撐,是不可想象的。”水利部部長陳雷説。

    圖為2008年8月2日拍攝的國家體育場——“鳥巢”。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類重點工程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分佈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書寫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新華社發

    良好的國家形像是一國走向世界的通行證。“北京奧運會和即將舉辦的上海世博會,一方面顯示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實力與潛力的認同,一方面也成為塑造、展示和提升城市形象、國家形象的重要契機和最佳平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指出。

    以鳥巢為代表的一個又一個重點工程,令人讚嘆的不僅是宏偉時尚的造型、美妙的外觀設計以及完善的實用性能,更重要的是這些工程像一座大櫥窗,展示了中國人民自主創新、攻堅克難的新成就,傳遞出中國和平、民主、進步、文明、開放的國家形象。

    重點工程建設創造新的發展機遇

    圖為2009年6月6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下屬大飛機項目總裝製造中心揭牌。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類重點工程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分佈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書寫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新華社發

    京滬高鐵、大飛機製造、神舟飛船、繞月工程……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相繼啟動一系列重點項目建設,並以此為主導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統計顯示,這些項目累計投資達上萬億元,並通過“乘數效應”有效拉動相關産業強勁增長,明顯提升了重大裝備技術水平,有力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轉型。

    大飛機製造被譽為“工業化領域的皇冠”,是對一個國家包括電子、機械、新材料、冶金、化工、工業製造等諸多行業全面性檢驗的挑戰。中國一航科研技術人員以“不造出中國自己的民用飛機誓不罷休”的勁頭奮力拼搏。2008年12月21日,我國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新支線飛機ARJ21-700在上海飛機製造廠總裝下線,標誌著中國飛機正式躋身世界民用客機行列。

    重點工程建設是自主創新的機會,也是對自主創新的挑戰。建設中的京滬高鐵項目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來實現在中國自主生産時速達300公里以上的列車。鐵道部表示,預計70%以上的技術將依靠我國的自主創新來完成,80%以上的列車將實現“中國造”。

    2009年6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對外宣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的對撞亮度達到驗收指標。至此,歷時5年、耗資6.4億元的BEPCII圓滿完成。這是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我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開闢的又一廣闊前景。

    中國第一條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試驗列車駛過北京永定門橋(2008年5月30日攝)。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類重點工程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分佈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書寫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新華社發

    堅持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出路所在,也是希望所在。

    ——2008年11月21日,投資近千億元的福清核電站在福建福清市三山鎮前薛村岐尾山前沿開工建設。

    ——2009年2月,西氣東輸二線東段工程在深圳開工。這條全長8704公里,連接14個省(區、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重點工程在2011年建成後,年輸氣能力可達300億立方米……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確定在2年多時間裏安排新增投資約4萬億元。這一空前的大規模投資行動,仍然以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為主體。

    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新的重點工程的加快推進,必將為共和國新的騰飛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專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來成就"舉世矚目"

    新華社華盛頓7月25日電(新華社報道員 隗靜 記者 蔣國鵬)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日前在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實施改革開放政策30年來,由於人民的天賦得到了有效激發,中國實現了快速和成功的轉型。

    自1978年5月布熱津斯基第一次訪問中國以來,他一直關注著中國的發展。他認為,60年來,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發生了“舉世矚目甚至可以説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

    布熱津斯基認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所取得成功經驗,不僅值得其他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經濟社會轉型方面借鑒,也值得發達國家在強化政府治理方面借鑒。

 
 
 相關鏈結
· 開放的中國用實力贏認同--外國人看中國60年發展
· 首都大學生記者團將分赴各地感受祖國60年的變化
· 第三屆軍事新聞論壇研討建國60年與軍事新聞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